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之乱臣贼子_秀才会武术【完结】(1100)

  袁绍袁本初执掌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可到头来还不是处处束手束脚,难以获胜?

  坐拥十万大军尚且如此,刘协好不容易积攒的那点实力又算得了什么?

  两千兵马?兴许在李贤眼中只是一个笑话。

  刘协只盼着袁绍与李贤两败俱伤,这样的话,他才好渔翁得利。

  天子意气风发,这是好事,可是,董承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安抚住刘协,否则的话,一旦刘协出了什么差池,李贤绝对不会放过他。

  “陛下,切记,万不可轻举妄动”

  刘协微微颌首,道:“明白,我不会打草惊蛇的”。

  董承紧绷的神经这才松懈下来,刘协御驾亲征的这些日子,徐州有密信传来,一旦李贤与袁绍分出胜负,对方便会作出相应的准备,在此之前,谁也不想节外生枝。

  高唐城,一只信鸽飞入城中。

  信鸽在额头点了一点红印,这是最高级别的紧急情报,军卒不敢怠慢,他取下密信便直接‘交’给了李贤。

  李贤看罢,眉头紧锁。

  一众军将颇为好奇,信中写着什么?

  须臾,答案揭晓,李贤嘴里道:“曹‘操’出兵了”。

  陈武急道:“曹‘操’派出多少兵马?由哪路进犯?”

  李贤并不确定,道:“兵马约莫在三万开外,行军路线却并未显‘露’出来”。

  “曹‘操’与袁绍联手了?”

  “是这样,据说,袁绍帐下使者许攸到了曹‘操’营中,是他一力促成曹‘操’出兵的”

  “三万兖州军加上十万冀州军,这就是十三万兵马,使君可有应对之策?”

  李贤并不恐慌:“无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

  以不变对万变,听上去有些消极,可是,相对于目前的形势,这已经是最为稳妥的选择了。

  “需要急令太史慈,让其引军回援吗?”

  放眼青州,太史慈是李贤身边唯一一支有实力增援的兵马。

  敌方实力大举增强之际,青州军抱团取暖,倒也是应对之策,可是,李贤却没有应允,“不必,太史慈留在泽幕一日,袁绍便一日不敢懈怠”。

  众人仔细一琢磨,确实是这个道理。

  李贤麾下兵力原本便不如袁绍,聚兵一处,听上去是个好主意,可是,却也给了对方“包饺子”的机会。

  再者,太史慈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夺下泽幕,为青州军在冀州扎下一根钉子,如果就这么轻易退回来,岂不是功亏一篑?

  自古以来,坐守困城从来不是守城之道,只有在守城的同时,时刻保留进击的准备,这样的话,才有可能于重兵围困治中坚守下来。

  泽幕城,对于青州军而言意义重大,城池一日不丢,袁绍便要派遣兵马,小心监视。

  高唐城下,一袋袋军粮运入城中,谣言不攻自破,冀州军心稳中有升。

  许攸回营之际,袁绍亲自出迎,“子远真乃栋梁也,此番若非君之大才,只怕我冀州军危矣”。

  许攸笑道:“使君谬赞了,曹孟德之所出手相援,也是看在使君的面子上,我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袁绍大喜过望,许攸这般给他长脸,他哪能没有表示?

  事后定要重重赏赐,如此以来才不会寒了人心。

  又赞了几句,袁绍方才言归正传,道:“不知曹孟德愿意折换多少兵马?下一批粮秣何时抵达?”

  “曹孟德愿意折换三千匹良马,下一批粮秣应该在三日之后“

  曹‘操’背后而行,道:“良马三千兵,这就是三十多万石,不错,不错,足可以应对危急。对了,曹‘操’可曾说过兖州军何时出击?”

  “曹孟德不愿与我方合兵一处,他要进攻徐州腹地”

  袁绍铁青着脸,道:“好一个曹‘操’曹孟德,真当天下英雄无人否?”

  冀州军在这边与李贤主力拼死拼活,曹‘操’却想到腹地讨些便宜,这等情景,顿时显现出曹‘操’的心‘性’,绝不可与之同生共死。

  曹‘操’的自‘私’自利让人气愤,不过,这种关头,兖州能够出兵,这对于局势而言也有了巨大的改变。

  一旦兖州军攻入青州腹地,李贤定会手忙脚‘乱’,那时候,冀州军便有了获胜的契机。

  无论如何,曹‘操’与袁绍的敌人都是李贤,能够多出一个帮手,对于袁绍而言都是个好事。

  曹军誓师出征,声势浩大,在郭嘉的建议下,曹‘操’吼出了“清君侧”的口号。

  众所周知,如今李贤身边有天子刘协,如果出师不利,难免会遭受非议。

  可是,“清君侧”一出,一切流言蜚语都不翼而飞。

  徐州,张辽、高顺的六千兵马把守阳关。

  曹军出师的消息,李贤第一时间通告各地,阳关也不例外。

  对于曹‘操’,这个杀死吕布的凶手,张辽、高顺都已经卯足了力气,誓要报仇雪恨。

  兖州,周仓统领大军长途奔袭了两百里,听闻曹军全在城中之后,徐晃倒稳下了心思,寻了个傍水的空地安营扎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