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之乱臣贼子_秀才会武术【完结】(1183)

  到时候,既除去了对手,又牟取了人心,可谓一举两得。

  鲜卑的内部矛盾,蹋顿早有耳闻,若非如此,他也不会一心征讨夫‘蒙’部。

  蹋顿所在的部落与夫‘蒙’部相距不远,只有消灭夫‘蒙’部,蹋顿才能进一步强大。

  近来,夫‘蒙’部得了青州的援助,实力大增,可是,乌桓却不以为意,依旧咄咄‘逼’人。

  若不是‘精’锐骑军尽数南下,说不定乌桓人早已经灭了夫‘蒙’部。

  建安元年冬,青、徐两州刺史李贤上奏朝廷:乌桓不服教化,屡次叩边,幽州、并州、冀州深受其害,青州军不忍生灵涂炭,愿与酋虏决一雌雄。

  奏书自然得到许可。

  如今的刘协学乖了很多,他知道,在这种大事上,万万不可有半分拖延之意,否则的话,李贤一定会施展血腥的报复。

  刘协忘不掉,月旬之前,自己仰仗的三千亲卫一夜之间遁逃了五百人。

  说是遁逃,可是,逃卒的尸首很快便被发现了。

  毫无疑问,能够将五百兵马如此不动声‘色’地干掉,这样的人物,唯有李贤一人。

  经此一役,李贤但有所求,刘协无敢不从。

  诏书下达之后,青、徐青壮踊跃应募,李贤不费吹灰之力便募集一军,增援冀州。

  实际上,李贤与乌桓人的战争其实早已经开始了,只不过,一直以来李贤都没有大义的名分。

  如今奉旨征讨,终于算是名正言顺。

  消息传到兖州,曹‘操’很是意外,“征讨乌桓?李贤的葫芦里卖着什么‘药’?”

  郭嘉凝眉不展:“我听说,李贤在冀州广建军堡,耗费极大,不过,此举对付乌桓骑军很是有效,下诏讨贼?兴许是李贤有了克敌制胜的手段”。

  曹‘操’深以为然,李贤总是有些闻所未闻的手段,如今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定是有了必胜的把握。

  想到军中推广的马蹄铁,曹‘操’对李贤的惧意深了。

  原本寿命极短的战马,钉制马蹄铁之后,使用时间大为增加。

  这等利器竟然出自李贤军中,可以想象,李贤手中到底有多少杀手锏!

  建安二年‘春’,太史慈亲率大军准备由滨海道进攻蹋顿的统治中心,柳城。

  此时,涿郡已入太史慈之手,一万骑军、两万步卒整装待发。

  三万兵马看上去不多,却都是武装到牙齿的‘精’锐老卒。

  野战对敌,他们足以硬撼同等数量的骑军,这就是李贤的底气。

  谁曾想,就在大军启程之际,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滨海道无法通行。

  这可如何是好?

  无奈之下,太史慈只得求助于“地理通”田畴。

  田畴谏言道:“尚有微径可从”。

  这条“微径”就是从今天的河北喜峰口到冷口一线,古时也称“卢龙塞”的‘交’通要道。

  太史慈大喜过望,他使人在滨海道上竖碑刻字,佯称因道路不通大军已退。

  消息传到蹋顿耳中,这位乌桓首领信以为真,逐渐放松了警惕。

  其实,这只是太史慈施出的一计。

  实际上,赵云早已经统领骑军从“卢龙塞”火速出关,一路急行军直到白狼山附近。

  白狼山距离乌桓柳城尚不足二百里,刚刚得知消息仓促赶来的乌桓军,正与青州军在此处狭路相逢。

  青州军以太史慈、赵云为代表,可谓猛将如云,而他们麾下,四千青州‘精’骑与六千各族骑军组成的‘精’锐厮杀经验丰富。

  乌桓人数量极多,单兵作战能力强,但他们缺乏战略与战术配合。

  长途跋涉,青州骑军与乌桓骑兵体力消耗极大。

  不过,太史慈明白,必须早做决断,否则的话,一旦乌桓来援,青州必败。

  破釜沉舟之下,太史慈与赵云身先士卒,猛攻敌阵。

  万人敌,冲锋陷阵,不可阻挡。

  哪怕乌桓骑将豁出了‘性’命,却不能阻住赵云、太史慈分毫!

  冲,冲冲!

  乌桓骑军的阵形不复存在,俱被冲散。

  青州军见状,急忙发起猛攻。

  数万名兵马厮杀作一团,关键时刻,青州步卒及时赶到。

  战场局势由此一变,腥风血雨之中,青州军越战越勇,而乌桓人逐渐败下阵来。

  单于蹋顿当场被俘,为除后患,太史慈将其斩首。

  蹋顿败亡,乌桓人再无战心。

  太史慈趁‘乱’斩杀数名乌桓大将,余者四散溃逃。

  经此一役,乌桓‘精’锐不复存在。

  太史慈并未见好就收,而是长驱直入,直捣黄龙,占据乌桓重镇柳城。

  与此同时,征讨各部的方略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幽州,涿郡以北四百里外,此处正是一处乌桓人的聚落。

  这是一个宁静的早晨,生机勃勃的阳光从地平线上腾空而起。

  牛羊在木栅栏中哞哞地叫着,早起的孩子哼着歌儿,挤着马‘奶’。

  部落中强壮的汉子吃了几块‘肉’饼之后便驱赶着牛羊离开了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