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之乱臣贼子_秀才会武术【完结】(405)

  库房的粮秣不多了,非但不去向郡府讨要,竟然想出从百姓手中暂借的主意。

  能够出这主意,那便说明李贤在乡民中拥有极高的威望,若不然,老百姓哪里会买账?

  “都尉爱民如此,流民之幸”

  “若是子尼先生有暇,不如替我负责流民之事,如何?”

  国渊没想到甫一见面就有任用。

  看得出,李贤对国渊是真的重视。

  古人讲究士为知己者死,李贤对国渊的评价早已经传到了辽东

  一个国渊便可价值万石粮秣,这句话如果是别人说出来的,众人只会嗤之以鼻,可偏偏说这话的人是李贤。

  百战百胜的李贤,众人不禁思虑其中的意义。

  儒学大师郑玄闻听之后为国渊加了这么一句评语:“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连郑玄都称之为国之大器的人岂是等闲之辈?

  “承‘蒙’都尉厚爱,国渊愿效犬马之劳!”

  这就是应诺下了。

  李贤高兴的很,又收了一个长于内政的人才,往后他后路无忧了。

  不过,适才只顾着招呼国渊,把管宁晾在了一旁,李贤急忙说道:“如果幼安先生愿意,也可以统筹流民事宜”。

  管宁颇有傲气,哪里肯在这个时候接受邀请?那样的话岂不是显得他不如国渊?

  “管宁谢过李都尉,不过我常年客居他乡,如今陡然回转,想回乡看看,还请都尉准许”

  收了一个国渊已经是意外之喜了,李贤哪里肯再得罪管宁,“幼安先生客气了,天下之大你可自去之”。

  这就是还给管宁自由了。

  管宁闻听之后很是舒服,至于是走是留,那是以后的事情。

  李贤已经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了这话,日后若是管宁想‘抽’身离开,李贤自然不好拦阻。

  国渊可以说是被请来的,管宁却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若不是李贤态度诚恳,礼贤下士,说不定管宁早就拂袖而去了。

  寒冬腊月,早一刻救援,流民存活的机会就大上一分。

  关于流民的事情商议妥当之后李贤便急急派人将这命令传达下去。

  首先,军卒要准许流民入境,其次,流民营要准备衣物、粮秣,而为了防止宵小滋事,李贤又得将流民编排起来,这样的话才便于管理。

  没有国渊之前,李贤忙的天昏地暗,可国渊与管宁加入之后,李贤顿时觉得轻快了很多。

  专业的事情就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既然国渊长于屯田,那便将流民‘交’给他,这也算是人尽其用。

  安置流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确保公平对待每一人,这样才能让流民心生感‘激’之情,若不然,只会有人心生愤懑。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道理自古皆然。

  青州流民听闻李贤的号令之后,家家户户群起响应。

  除却必要的粮秣过冬之外,青州百姓都把多余的粮秣拿了出来。

  当然了,也有囤积居奇,试图卖出高价的百姓。

  对于人世百态,李贤了解的极为透彻,他早就想推行教育政策,可一直缺乏实施者。

  后世里,隐约记得管宁就是一个教育家,如果将他收入麾下,那李贤治下军民的素质绝对可以大幅提升。

  孔子讲究有教无类,管宁秉承这一理念,一直客居辽东,一生讲学,他曾婉拒曹‘操’封下的各类官职,只是一心讲学。

  相较于国渊劝民农事的道路,管宁走的是讲学授道的路线。

  两者之间并没有孰优孰劣的说法,都是当世名士,足以流放百世的大能。

  什么时候才能找个由头把管宁收入麾下呢?

  李贤绞尽脑汁,思索了许久。

  后来,徐庶又为李贤总结了几个字“投其所好!”

  管宁喜欢什么?他喜欢讲学呀,那便找些流民整日里向管宁求学,看他会怎样!

  ...

  第二百六十九章 亡羊补牢犹未晚...

  兖州的流民一路上受尽了白眼,天寒地冻,体弱多病者都已经冻毙在道路两侧,即便是侥幸存活的那些由于缺衣少粮的缘故也奄奄一息。

  如果不是心中存有希望,苟延残喘的流民们早就迈不动脚步了。

  临近剧县边界的时候,流民们听到一阵铜锣声响起。

  “铛铛铛”

  “都尉大人在十里开外设了粥场,诸位父老乡亲可以自取之”

  “铛铛铛”

  “都尉有令,今日粥汤不收一文钱”

  “铛铛铛”

  “都尉有令,入我剧县须得遵我号令,不从者,杀无赦”

  ……

  嗓‘门’奇大的军卒守在各个路口,将李贤草草制定的各项规定念了出来。

  听闻可以喝到免费的米粥,流民们俱是大喜过望,至于后面的几个杀字,仓促间并没有人往心里记。

  一路行来,各地的官府豪族对他们畏之如虎,从来没有人给过他们好脸‘色’,而对于李贤,百姓们都是道听途说,从未谋面。

  不少人甚至绝望起来,若是李都尉在剧县不肯赈济流民的话,那又该如何是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