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之乱臣贼子_秀才会武术【完结】(437)

  “驮马损失大半,粮秣却是分毫未损”

  太史慈松了口气,驮马伤亡虽然也是个麻烦,但庆幸的是,粮秣还在,想到这里,他正‘色’道:“来袭的刘备军马有多少人?他们都是什么装束?”

  “俱是骑卒,人人身着皮甲”

  这时候赵云‘插’了句话,道:“我早就听说刘备麾下有一支骑军,数量虽然不多,但颇为‘精’锐,夏侯博为骑军统领,这一次,想必滋扰辎重营的人马就是他们了”。

  胡庸一如既往的大大咧咧:“这帮家伙胆子倒是‘肥’的很,赵家哥哥,不如你借我几百兵马使使,我去会会他们!”

  赵云还未答话,太史慈便笑道:“辅成,我听说你马术不佳,能镇得住骑军营的兵卒吗?”

  胡庸没有恼火,他讪笑着:“临行前主公不是吩咐过吗?让我听你的,都尉,你就吩咐吧,有什么军令我听着便是了”。

  人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胡庸如此配合,自然让太史慈心中满意,他斟酌一番说辞,道:“依我之见,如果想断绝刘备骑卒滋扰,非得子龙出马不可!”

  胡庸罕见的没有争抢战机,他知道,粮秣一事事关重大,由不得大意,加上刚才他有言在先,摆出一副俯首听命的模样,自然不好再出尔反尔。

  赵云微微颌首,道:“都尉放心,下一次辎重营运送粮秣的时候我会在暗中护送,如果刘备兵马敢送上‘门’来,我一定让他们有去无回”。

  胡庸笑道:“赵家哥哥的本事,俺老胡自然是信得过的,不过,老是这么长途跋涉的运送粮秣也不是办法,为何不从本地征调一些呢?”

  太史慈摇了摇头,“这里毕竟不是北海国,如果强行征召,很容易引起乡民的反感,那样的话,与使君的大计不符呀”。

  提到李贤,胡庸当即闭口不言,他对李贤最为钦佩,不敢有半点忤逆。

  赵云张口‘欲’言,忽而听到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报,灌亭的百姓拉着车马前来劳军了”

  “喔?竟有此事?”太史慈一惊而起。

  胡庸则与赵云面面相觑,真是想睡觉来了枕头,世上还有比这还凑巧的事情吗?

  “来了多少乡民?”

  “数目在三百开外”

  “多少车马?”

  “足有十多辆!”

  大手笔呀,十多辆车马运载的东西足够大军一日所用了,由不得太史慈不‘激’动。

  “快,前头带路”

  “喏!”

  出了大营,太史慈便在营‘门’口见到了十多辆牛车,车上堆满了袋子,看模样应该都是粮食。

  灌亭可是乐安国境内的城池,攻打刘备还能得到这种待遇,顿时让太史慈等人‘精’神一振。

  有人劳军,这便说明刘备不得人心,更确切的说,这可以说明北海军北伐有理,是顺应民心之举!

  胡庸不禁想到,若是远在都昌城的李使君听到这消息,一定也会高兴万分。

  太史慈一行人从大帐中出来的时候,前呼后拥带出了一大群人,这般举动自然引起了营‘门’口乡民的主意。

  一名头戴纶巾的中年男子越众而出,他拱了拱手,道:“我等灌亭小民听闻刺史麾下大军北伐途经此处,当即进献绵薄之力,还请诸位将军不要嫌弃”。

  胡庸咧着大嘴,道:“哈哈,不嫌弃,当然不嫌弃,只是不知道可有‘肉’食?”

  话一出口胡庸便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人家能够送些米粟过来已经很仗义了,再这么挑三拣四的,肯定令人不爽。

  赵云在这种场合向来少言寡语,太史慈为一军主将,自然要上前圆场,“先生太过客气了,若不是刘备刺杀孔北海,我等也不会大费周章前来讨伐,灌亭百姓如此知情知义,我等感‘激’不尽”。

  “只要将军能够早日平定乐安国,还我等一个朗朗乾坤,便是耗费些粮秣又算得了什么?再者,我等听闻李使君轻徭薄赋,施行屯田制度,一直颇为神往”,说到这里,中年书生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太史慈何等聪明,他当即接道:“先生宽心,等到刘备溃逃之日,便是乐安国安居乐业之时!”

  这就是许诺了,得了人家好处,自然要表达一番感‘激’之情。

  “如此,我等便翘首以待”

  一番友好的会谈之后,太史慈便使人将粮秣押往营中。

  这时候,灌亭的百姓颇为热情,他们亲自驾驭着车马,也往营中行去。

  行进间,赵云忽而皱起眉头,他向太史慈望去,却见到对方也是目‘露’疑‘色’。

  除了喜上眉梢的胡庸没有察觉之外,赵云跟太史慈都发现了不妥。

  灌亭的乡民虽然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可他们行进间却颇有章法,而且手指关节都格外粗大。

  在这年月,除了猎人之外,只有军人才会有这种特征。

  太史慈目光微凝,他隐秘地对着赵云微微颌首。

  赵云当即明白,他寻了个由头‘抽’身离去,而营‘门’口‘乱’糟糟的,几乎没有人主意到消失的赵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