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知晓,使君宽心,纵使粉身碎骨,末将也定为使君排忧解难”
“我可不要你粉身碎骨,我要你旗开得胜”
“喏!”臧霸战意高昂,归顺李贤之后,他寸功未立,反之,同为降将的于禁、李典却大出风头。
如今,终于有了机会,臧霸决心全力以赴。
相对于意气风发的臧霸,第一次参与议事的陈宫显得很是沉默。
徐庶、陈登颇有名望,早已经为李贤立下了汗马功劳,初来乍到的陈宫不想给人留下锋芒毕‘露’的感觉。
其实,尚在都昌城之际,陈宫便向李贤建言:开阳军锐气正盛,可以一用。
臧霸自告奋勇,倒也省了李贤一番口舌。
陈宫闭口不言,陈登却有心表现:“使君,九江湿热,大军出征须得多备‘药’物、雨具,如此方能有备无患”。
李贤沉‘吟’一番,道:“元龙所言极是,大军南下,最怕水土不服,多备些避暑、驱邪的‘药’物总归是极好的”。
得了赞许,陈登‘精’神一振,他迎着李贤的目光,嘴里道:“敢问使君,此番南下,不知动用几部人马?”
“徐盛的神策军、臧霸的开阳军两部人马合计一万六千人”
“神策军麾下兵士多为青州子弟,他们久居北方,只怕不喜江东气候呀”
“嗯,倒也不妨事,医工营毕竟不是吃素的”
陈登微微一笑,再不多言。
徐庶位居左首第一,这座次充分展现出他在李贤心中的地位。
大军出征九江,事关重大,徐庶自然要表达一番看法:“九江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三方人马谁也奈何不得谁,使君若是前去,只要小心应对,自然可以一战定乾坤,不过,我听说荆州刘表蠢蠢‘欲’动,使君不得不防呀”。
李贤笑道:“不妨事,刘表在荆州鞭长莫及,他若想进取庐江,首先得过了孙策这一关”。
刘表与孙策之间的恩怨,众人皆知。
刘表麾下大将黄祖使人‘射’杀了孙坚,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眼下孙策之所以隐而未发,只不过是尚未腾出手来罢了。
袁术麾下地盘甚广,有九江郡、广陵郡、庐江郡、丹阳郡、以及吴郡,李贤这一次胃口极大,他想虎口夺食,吞并九江、广陵、丹阳、吴郡,‘肉’到了嘴巴,孙策一定不会拱手相让,那时候,刘表就成为李贤可以借力的对象了。
占据荆州多年,刘表麾下兵强马壮,一旦荆州军顺流而下,孙策便会面临艰难的选择:死守地盘,寸土不让,进而与荆州军拼个你死我活?还是说‘交’好李贤,让出郡县,双方共击刘表?
李贤相信,孙策不是不知变通之辈,只要刘表能够给其带来足够的压力,孙策一定会妥协。
区区一个九江郡自然不值得李贤大动干戈,可若是加上其余三郡,那李贤这一遭便走的很有意义。
徐庶智计无双,之前提出刘表只是为了让李贤多加小心,眼下,既然李贤早有防备,他便放宽了心,道:“孙氏在江东颇有声望,使君南下,须得小心应对才是”。
“元直不必担心,谅那孙策也不敢欺瞒与我!”
李贤自信满满,糜芳却不甚乐观:“使君从来没去过南方,只怕不晓得南方行路之难,仲夏时节,天气炎热多雨,道路泥泞,不利大军出行呀”。
李贤微微一笑:“走水路如何?”
水路?众人面面相觑。
自古以来,大军出征都是在陆上分胜负,骑军、步卒是战场上的主力,昔日,秦始皇为了控制郡县,修建了宽阔的驰道,为的就是能够便捷的投送兵力。
如今,李贤要走水路,这是什么意思?
陈宫初至徐州,还没见识过糜氏庞大的船队,可徐庶、陈登却早有耳闻。
李贤所言虽然震撼,然而,刹那之后,几人便纷纷反应过来,青州与辽东贸易多次,徐盛的神策军便有过乘船经历。
难道说,此番进取江东,李贤打算行船南下?
看来,水路运兵一事李贤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然的话,他也不会挑选神策军!
缓过神来,糜竺最为欣喜:“使君的意思是用大船运兵?”
李贤笑道:“不错,江东道路泥泞,谁也想不到我会反其道行之,不走陆路偏走水路,等到我大军抵达,便可以起到出其不意地效果”。
陈宫默然不语,对不理解的事务,他从不妄下决断。
徐庶等人却赞不绝口:“使君奇思妙想,我等佩服”。
三国时代,孙吴政权是水上运兵的先驱者,为了统治夷州,孙权令水军大将卫温统领万余兵马渡海南下,在此之前,历史上从未有水路大规模投送兵力的战例。
只要李贤大功告成,他将成为水路投送大军的先驱者。
无论在什么时候,创新都是令人钦佩的,然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讲,创新意味着莽撞,一旦失败,必定会沦为他人笑柄。。
如果不是李贤已经有过成功的例子(神策军奔赴辽东),如果不是李贤从未败绩的光辉过往,徐庶等人一定会劝李贤三思而后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