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之乱臣贼子_秀才会武术【完结】(971)

  传国‘玉’玺是李贤从袁术手中夺来的,直到刘协封禅泰山的时候,李贤才献出来。

  刘协大喜过望,没去细想太多,可董承却嫌李贤进献的晚的。

  董承觉得李贤大权在握,不是良臣。

  刘协只是冷哼,并不多言。

  董承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以头触地,“陛下三思,李贤既是忠君爱国,可命其‘交’出兵权、财权,以振汉室!若是李贤欣然‘交’出,老臣愿以命相抵,反之,若是李贤贪恋大权,便是心有不臣,当斩之……”

  “这……”

  不得不说,刘协对权力还是很热忱的。

  一开始,李贤将刘协接到徐州,刘协很是感‘激’,可渐渐的,刘协竟然发现自己无所事事。

  徐州有没有自己这个大汉天子完全是一回事!这对于刘协来说打击极大。

  说好的匡扶汉室呢?连基本的存在感都没有还搞什么?

  董承这一招狠辣无比,表面上,他的一言一行都在为刘协考虑。

  刘协虽然觉得董承太过偏‘激’,却没有生气,毕竟,对方是在为他着相。

  可是,董承真的是在为刘协考虑吗?

  李贤在青州、徐州经营多年,势力根深蒂固,就算李贤不幸惨死,李氏也不会轻易垮掉,最起码,依附于李贤的军将不会在短时间内改投‘门’庭。

  天子刘协名义上是大汉天子,可是他除了一个名头之外,要兵没兵,要钱没钱,这样的一个天子,谁肯真心效忠?

  董承完全将刘协绕了进来,可谓居心叵测。

  察觉到天子已然心动,董承趁热打铁,嘴里道:“李贤奉迎陛下的时候是怎么答应的”。

  刘协一字一句地说道:“李贤答应朕要重振汉室,厘清宵小”。

  “陛下,李贤再好,也不过是个臣,而你是君呀,自古以来,君赐臣才是王道”

  刘协的自尊心强烈辜动起来。

  董承说得完全在理呀。

  李贤既然口口声声要为汉室着想,那么,为啥不‘交’出权力?

  堂堂大汉天子,吃的、喝的竟然都要由臣子供应,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令人嗤笑?

  心里虽然这么想,可刘协嘴里却说道:“朕初临下邳,万事须得仰仗李卿,一味‘逼’迫,非仁君之道也!”

  “陛下此言差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李贤尽臣道,天经地义,何来‘逼’迫一说?”

  李贤犹疑起来:“这……”

  “陛下,已经有徐州权贵与我联系,他们想见见陛下”

  ...

  第四百九十九章 纷至沓来

  沛县为高祖刘邦龙兴之地,自打刘汉立国以来,徐州‘门’阀林立,其中,下邳曹氏、东海糜氏、小沛陈氏为个中翘楚,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都具有不小的影响力。热门

  数百年间,徐州豪杰辈出,然而,大汉天子却是许久未曾驾临了。

  兴平二年,天子刘协入主下邳,这对于徐州豪族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有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协这个天子再怎么落魄,他也是大汉天子,如果能与天子熟稔一番,说不定可以捞个一官半职。

  抱着这样的心思,不少豪族意图收买官员,谋求与觐见天子的机会,只可惜,刘协身边之人大多是李贤的人马,他们恪守原则,压根不给人机会。

  不过,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李贤的人马恪守准则,并不代表其他人也能如此,卫将军董承便是例外之人。

  董承地位特殊,既是皇亲国戚,又有与天子共患难的经历,可以说,深得天子信赖。

  一些头脑灵通之辈走不通李贤的‘门’路,便开始退而求其次,试图从董承身上寻求突破口。

  董承巴不得刘协能够多积攒些人脉,权贵的诉求,他欣然接受。

  干柴遇到烈火,可谓遇之即燃。

  董承想借助徐州豪族之力,这样的话他这个外人才可以站稳脚跟,而徐州豪族也可以借此牟取更多的利益。

  一直以来,董承心中都有一个算盘,他要得到更多的权力。

  从长安到下邳,李贤替代郭汜,成为皇帝身边权势最高之人。

  投机取巧的董承虽然也得到了不菲的好处,然而,他却尤不满意。

  在长安的时候,董承畏惧郭汜、李傕的西凉军,不敢肆意妄为,可是,到了徐州,董承觉得适合自己动手的时机到了。

  李贤算什么?一个盐丁而已,为何不能取而代之?

  数年来,李贤太和善了,在他身上,压根没有锋芒毕‘露’的感觉。

  换句话说,董承觉得李贤是个软柿子,好欺负。

  如果李贤像董卓那样强势,董承连个屁都不敢放一个!

  只要成功促成天子召见豪族一事,董承必然可以收获不菲的好处。

  声望、钱财、权力,这都是董承迫不及待的。

  天子刘协太渴望权力了,如果是其他人蹿啜鼓动,他不会放在心上,可是,董承却是刘协最信任之人。

  连董承都认为李贤该‘交’权了,难道时机真的到了?

  刘协做腻了傀儡皇帝,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君临天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