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末传奇_风中的失落【完结】(1026)

  洪门钱庄更是发挥出来巨大的作用,南京城内开始大规模流通洪门钱庄的票额以及票根,就连南京各级官吏以及南京京营的军士,也开始使用了。

  一切的情形都预示着,郑勋睿在南京的根基开始稳固,在这个拓展权力的关键过程之中,流寇开始大动干戈,对于郑勋睿来说,当然是好事情。

  “徐先生,你的分析很不错,朝廷耗费如此大的气力来剿灭流寇,应该能够取得一些胜利,不过不要想着能够彻底剿灭流寇,稍微不注意,此次剿灭流寇的战役,就有可能给朝廷造成沉重的打击。”

  武昌府,五省总督孙传庭没有到京城去接旨,而是留在了武昌府城,等候皇上的圣旨和兵部的敕书,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前来宣旨的正是监军王永吉。

  朝廷如此大手笔,出乎了孙传庭的预料,他认为剿灭流寇的事宜,终于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如此说来流寇攻陷襄阳府城,还是好事情,引发了朝廷的警戒,特别是内阁大臣兵部尚书杨嗣昌的重视,故而朝廷耗费如此大的气力来剿灭流寇。

  司礼监太监王永吉出任监军,让孙传庭的心有些下沉,按照规矩来说,以前剿灭流寇,从未派遣过监军,毕竟作战的流动性很大,补给也大都是地方上负责的,而且五省总督麾下没有特别固定的大军,临时拼凑的居多,这不同于蓟辽总督,有着固定的军队。

  一方面壮大了剿灭流寇的力量,一方面派遣监军,朝廷的确是重视,但是掣肘的态度也是异常明显的,今后剿灭流寇的战斗,孙传庭必须和王永吉商议,个人不可能做出决定。

  接旨之后,湖广巡抚方孔炤设宴款待王永吉。

  吃饭很快结束,王永吉长途奔袭,很是劳累,吃过几口饭之后,推脱要歇息。

  王永吉离开之后,孙传庭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方孔炤的脸上则是写着担忧。

  孙传庭和王永吉还需要在武昌府逗留几天的时间,等候刘良佐率领大军赶赴湖广。

  孙传庭认为大军应该进入河南的汝宁府,以汝宁府为中心,分别向湖广河南山西以及四川等地扩展,至于说陕西不需要考虑,湖广河南山西和四川等地的总兵,一方面需要护卫要城池,另外也需要服从统一的调遣,参与到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

  但这仅仅是孙传庭的想法,不知道监军王永吉究竟是什么想法。

  正月二十二,刘良佐率领的大军赶到了武昌府。

  这期间,孙传庭几次和王永吉商议下一步的作战事宜,都被王永吉岔开了,这让孙传庭很是着急,流寇在襄阳和南阳等地休整了不短时间了,有可能马上就要行动了,从襄阳和南阳传来的消息都很不好,张献忠麾下的流寇,以襄阳府城为中心,开始进攻周遭的城池,李自成则是从新野朝着西面和北面的方向进攻,攻破了一些县城。

  从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动作来看,他们显然是想着彻底占据襄阳和南阳两地,并且以这两个地方为据点,图谋下一步的发展。

  终于,在刘良佐抵达武昌府城之后,王永吉主动找到了孙传庭,商议大军的作战部署。

  王永吉的意见,大军驻扎在武昌府城,以武昌府城为重心,首先收复襄阳府城。

  孙传庭明确表示不同意,从地理位置开,汝宁府紧靠襄阳府和南阳府,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是最好的,武昌府距离远了,再说大军首要的任务并非是收复襄阳府城,而且对流寇造成合围与威慑的局势,迫使流寇收缩兵力,接下来才是组织大军决战的时候。

  一开始就拿出收复襄阳府城的姿态,很有可能导致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联合,那样大军很有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王永吉的态度没有丝毫的改变,认定大军必须驻扎在武昌府城,首要的任务就是收复襄阳府城,至于说李自成和张献忠可能联合作战,那就命令湖广河南陕西山西和四川的总兵,率领大军进入襄阳府作战,一鼓作气剿灭流寇。

  孙传庭无奈,只能够同意。

  第六百三十四章 蠢蠢欲动

  张溥张采杨彝吴昌时和龚鼎孳五人,在京城就有着不小的名气,张溥是复社的领袖,受到很多读书人的追捧,其他人都是复社和应社的骨干,也逐渐成为东林党人之中的骨干,这几人普遍都年轻,大有前途,也逐渐被钱士升等人当作了未来力量培养。

  五人同时调到了淮北,可见东林党人是想着彻底打垮郑勋睿的,郑勋睿已经成为东林党人最大和最危险的敌人,这一点东林党人与皇上的想法倒是一致。

  到淮北来当官,张溥等人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在漕运总督甘学阔的带领之下,彻底改变淮北的局势,让淮北成为东林党人另外一个大本营。

  初到淮安,张溥还是很谨慎的,一切都依照甘学阔的要求做事情,但一段时间过去,甘学阔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漕运总督府的事情依旧按照原来的模式运行,这就令张溥很不满意了,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对于甘学阔的消极产生了意见。

  尽管分部在淮北各地,张溥平日里只能够与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经常见面,张采在凤阳,杨彝在扬州,不过他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的频繁,时常互相通报情况。

  张采和杨彝在凤阳和扬州遇到了大麻烦。

  两人上任之后,洪门不再给凤阳和扬州的府州县衙门缴纳银两,这就意味着各级官吏的收入大幅度的下降,甚至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官吏队伍肯定是出现了波动,张采和杨彝知道了情况之后,马上给甘学阔和张溥写信,禀明了情况,同时下决心整治洪门,可惜他们的建议,没有得到回应,因为漕运总督甘学阔一直都没有明确的态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