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决定率领大军亲征辽西,朕出征期间,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主持沈阳的诸多事物,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跟随朕出征,礼亲王代善、肃亲王豪格分别驻守盖州、海州、耀州以及鞍山和辽阳等地,严密监视辽南郑家军,一旦郑家军有异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禀报…”
“朕希望诸位同心协力,这场战斗关乎我大清国之未来,只要我们拿下了锦州和宁远等地,就等于是一只脚踏进了中原…”
“从即日起,诸位回去做好一切的准备,相关的战斗部署,朕会同诸位亲王确定下来之际,就是我满八旗、蒙八旗和汗八旗出征之时…”
崇政殿里面异常的安静,所有人都看着皇太极,他们当然明白此番战斗的重要性,要不然皇太极也不可能亲自出征了。
站在后面的范文程,内心有着更多的感慨,皇太极果然是雄才大略,下了不一般的决心,没有丝毫的犹豫,这才是真正能够做大事的帝王。
第七百四十三章 四面楚歌
进入十一月,气候变得愈发的寒冷,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崇祯年间以来,每到冬季气候就特别的寒冷,寻常的百姓根本不会出门,免得不小心冻死在外面。
紫禁城,文渊阁。
地龙早就烧的旺旺的,进屋就能够感觉到浓烈的热气。
进来的内阁首辅钱士升用力的搓手哈气,对着身边的内阁大臣侯恂开口了。
“唉,这个天气,不知道为何如此的寒冷,也就在外面一会的时间,就难以承受了。”
今日是内阁议事的时间,作为内阁首辅,钱士升保持了早来的习惯,他等候其余内阁大臣的到来,这可以展现自身的姿态,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内阁次辅陈新甲,内阁大臣黄士俊、孔贞远、贺逢圣等人都来到文渊阁。
钱士升面带笑容和每个内阁大臣打招呼,特别在和内阁次辅陈新甲打招呼的时候,还面对面小声说话,外人看上去,两人关系特别的亲密。
内阁近段时间商议的事情,主要还是各地要求救济和减免赋税的奏折,因为气候的原因,大明不少地方遭受了灾荒,北方表现尤为突出,遭遇流寇肆掠的河南与山西等地,表现尤为突出,上任时间不长的河南巡抚张溥,接连写来了好几份的奏折,都是恳请朝廷予以救济的。
救济不是小事情,这里面的奥妙很多,户部库房里面的银子不多,不可能救济每一个地方,凡是遭遇到灾荒的地方,必定有不稳定的情况,朝廷若是能够救济,地方官吏就能够勉强稳定地方的局面,得不到救济的地方,地方官就要挠头了。
张溥是东林党人的骨干,河南又是遭遇流寇肆掠最为严重的地方,钱士升自然是支持对河南实施救济。他的意见早得到了内阁其他大臣的支持,就是内阁次辅陈新甲也不好反对。
内阁刚刚开始议事的时候,钱士升就提出了朝廷救济河南五十万两白银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一致的通过。
就在钱士升准备宣布讨论下一个议题的时候。兵部右侍郎张采手里拿着奏折,进入了文渊阁,张采的脸色发白,身体都有些微微颤抖了。
陈新甲看着进来的张采,面无表情的开口了。
“张大人。内阁正在议事,有什么事情等本官回到兵部再说。”
杨嗣昌被免去内阁大臣、兵部尚书职务之后,由陈新甲以内阁大臣的身份兼任兵部尚书,兵部的事宜基本是陈新甲说了算,看见张采此刻匆匆而来,陈新甲做出安排无可厚非。
陈新甲对张采的印象一般,倒不是说张采的能力不足,主要是张采东林党人身份,让陈新甲内心很是不满意,不过碍于钱士升的面子。他不好直接排斥张采,再说朝廷之内东林党人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这个时候排斥张采,很有可能与整个东林党人为敌。
张采看了看陈新甲,愣了一下,没有转身离开。
“大人,蓟辽总督洪承畴大人的紧急奏折。”
张采的这句话,让屋内瞬间安静下来,就连做记录的中书舍人,都抬头看着张采。
陈新甲的脸色也变化了。洪承畴的紧急奏折,说明出现了难以预料的情况。
本想从张采手中拿过奏折,可陈新甲用余光扫了一下钱士升,没有这样做。
“既然是紧急奏折。那就请张大人通报一下,看看是什么情况,钱大人,下官的建议不知道是不是可行。”
一直都在思索的钱士升,听到陈新甲这样说,没有犹豫。挥手示意张采禀报情况。
张采拿起了奏折,开始大声宣读。
文渊阁内更加的安静,只有张采的声音与沉重的呼吸声。
后金突然调遣大量的军队前往辽西的广宁、义州和大凌河等地,根据斥候的侦查,此番后金调遣的总兵力超过十万人,驻扎在宁远蓟辽督师府的洪承畴,已经派遣总兵祖大寿紧急赶赴锦州侦查,摸清楚全面情况,同时洪承畴召集山海关、大同等地的总兵,随时待命,准备驰援锦州等地,洪承畴则率领大军,赶赴锦州和松山动地部署,抵御后金鞑子的进攻。
洪承畴写来奏折的目的,一是通报辽西锦州等地突然出现的情况,二是恳请皇上准许他调遣山海关、山西大同甚至是登莱等地的驻军参与战斗厮杀。
张采念完奏折,陈新甲的身体微微颤抖,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