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漕运已经成为大明最为庞大的商贸动作,带动了太多方面的发展。
不过隐忧也是存在的,崇祯年间以来,漕运远不如万历、天启年间那么兴旺,这里面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朝中东林党人所谓的藏富于民的政策,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南方士大夫和商贾的利益,增加农业赋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漕运所需要调拨和运输的粮食大幅度的减少,致使北方的粮食供给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崇祯三年到八年,北方大规模遭遇灾荒的时候,根本无法从南方调集大量的粮食。
更大的隐患在于河道的疏通。
漕运必须依靠河道的畅通,京杭大运河长达三千五百六十四里,任何一段的河道淤堵,对于漕运都有着致命的影响,偏偏崇祯初年以来,朝廷缺银子,日常开销都几乎无法维持,能够投入到河道疏通上面的银子就更加有限的,目前主要保证的是从淮安到京城的河道疏通,其他方面的河道疏通,往往都疏忽了。
要知道大明的交通是不发达的,粮食若是依靠陆路运输,耗费极大,而且沿路都不是特别的安全,漕运与陆路运输比较起来,开销小了很多,速度也快了很多,有着明显的优势,故而漕运已经成为大明南北沟通的生命线。
郑勋睿记得很清楚,他在陕西的时候,很多时候从南方购买粮食,都是依托的漕运,商贾若不能够依靠漕运,完全依靠陆路运输,那粮食成本是无法想象的。
沿路到漕运总督府,百姓和商贾都是要回避的。
马背上的郑勋睿看着这一切,没有说话,尽管脸上带着笑容,可是眼睛里面没有丝毫的笑容,这种高高在上的作态,是他极其不适应的,而且这样的作态,怕是也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让百姓产生误解的。
小半个时辰之后,大队人马来到漕运总督府。
总督衙门前面一对纤尘不染的白矾石的石狮,引发了他的注意,这一对石狮,据说是元代波斯进贡的石狮,整个大明只有两对,一对留在了淮安府城的漕运总督府,一队在京城的应天府衙门之前。
漕运总督府是万历七年淮安府城搬迁的时候,重新在这里修建的,距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建筑规模宏大,有房间二百一十三间,漕运总督府大大小小二百七十多官吏都在这里办公,漕运总督的家眷也是住在总督府里面,和其他衙门设置一样,这里有大堂、二堂,所不同的是还设有大观堂与淮河节楼。
漕运总督的品阶是正二品,衙门设置与六部差不多,统辖的官吏和卫漕兵丁多达两万多人,比六部直接管辖的人还要多,这一方面表示漕运总督的权力很大,另外一个方面也表现出来漕运地位的重要,从漕运总督府的气派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第三百一十六章 亲戚
三天时间过去了。
文曼珊等人,对于淮安府城的繁华,表面看不是特别在意,内心肯定是喜欢的,毕竟谁都想着能够在条件好的地方居住,淮安府城商贸如此繁华,不管购买什么东西,都是非常方便的,而且在大街上闲逛,也是不一般的感受,这样的氛围在西安府城是不存在的。
郑勋睿不反对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他的俸禄不多,若是依靠俸禄来养活家人,那是天大的笑话,但他也没有伸手,绝不会盘剥百姓,贪墨银两,家中所需要开销的银两,悉数都是江宁县郑凯华送来的,每年都要送来十余万两白银,有了这么多的银子,当家的文曼珊丝毫不需要操心,吃喝用度都是绰绰有余。
说来也算是笑话了,郑勋睿每年从互市上面得到了大量的银子,最多的一年接近三百万两,悉数都用于郑家军的开销,互市的范围已经涵盖鄂尔多斯部落、土默特部落、叶尔羌部落、吐鲁番部落,甚至是鞑靼部落和喀尔喀部落,甚至臣服大清的察哈尔部落和科尔沁部落,也偷偷派人到榆林互市交易,要知道从互市得到的粮食,可以壮大部落的力量,这对于一直都缺乏粮食的草原部落来说,是天大的诱惑。
江宁县郑凯华已经熟悉了制种的事宜,这就好比是一个聚宝盆,每年外界需要的种子数量太多,郑凯华根本忙不过来,也有商贾专门找到了郑凯华,愿意拿出百万两银子,购买制种的技术,一些地方的商贾,也曾经想方设法的制种,可惜不管如何的努力,种子都比不上郑家出来的,好在有郑勋睿的支撑,任何的商贾都不敢觊觎郑家。这才保证郑凯华能够拥有了制种的专利技术。
京城的郑富贵、马氏和孙氏,一样过着富足的生活,每年郑凯华都会派专人送去银两,郑凯华曾经想着,让大姐郑伶俐和大姐夫孙进如到京城去开设商铺,一方面将种子生意扩大到京城去,一方面能够陪陪父母。不过这个建议,被郑勋睿否定了。
郑伶俐、郑玉华和郑晓铃三姐妹。每年都要带着小孩到京城去,看望父母,而且在京城呆一段时间,这样让郑富贵等人,在京城不至于寂寞。
孙进如和郑伶俐在南京城内的商铺,面积越来越大,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做种子和粮食销售的生意,开始涉足食盐、茶叶、丝绸和瓷器等生意,当然他们最大的依靠就是郑勋睿。毕竟郑勋睿和郑家军的名气,在南直隶是大名鼎鼎的,没有谁敢不买账。如今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孙进如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