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多的亲王、郡王都离开了大政殿,唯独范文程留下来了。
皇太极所布下的这一大盘棋,其中有范文程的功劳,范文程本就是汉人,了解汉人的脾气和秉性,挑起汉人的内斗就是范文程的建议。
“文程,你认为大明的内乱需要多长的时间,朕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啊。”
“皇上,奴才预计,最多也就是一年左右的时间,一旦边关稳定下来,就算是大明的崇祯皇帝能够忍受,大明朝廷的那些大臣也不会容忍郑勋睿掌控郑家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郑勋睿年纪轻轻,就有了如此大的功劳,肯定会引发他人的嫉妒,奴才已经派人进入到大明京城去了,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在大明京城散布流言的,若是大明京城流传出来郑勋睿要造反的传闻,奴才以为,大明的崇祯皇帝肯定是坐不住的。”
皇太极点点头。
“文程,你的这些看法,的确不错,朕接触到的诸多汉人,喜欢内讧,就说这些汉兵,都存在此等的问题,一年的时间不算是很长,抓获的那些朝鲜人,彻底稳定下来,差不多也是一年左右的时间。”
“皇上,奴才有一件事情,不知道当做不当做。”
“说说吧,什么事情。”
“奴才想着给豫亲王请罪,豫亲王的管家被斩杀,都是奴才的过错。”
皇太极看着范文程,微微摇头。
“文程,你想的太多了,这样的事情不需要去做,只要你忠心耿耿,大清国是不会委屈你的…”
皇太极的话尚未说完,范文程额头上就出现了汗滴,他的小心思被皇太极看透了。
第三百八十一章 以不变应万变
皇太极派遣使者专门到大明京城议和,拿出三百万两白银赎回武英郡王阿济格,同时让出了大凌河城,更加关键的是皇太极对大明朝廷俯首称臣,这些消息传到淮安之后,民间没有多少的反应,毕竟淮安没有遭受到后金鞑子的侵袭,不过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读书人,反应倒是很强烈,甚至一度集会大肆的声讨。
这其中钱谦益和黄道周两人的表现是比较激烈的,黄道周专门从福建赶到了苏州,在东林书院授课的时候,重点说到了后金议和的事情,黄道周认为朝廷不应该接受后金以及皇太极的议和,皇太极已经于崇祯九年登基称帝,其野心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想着有朝一日推翻大明朝廷,称霸中原,朝廷应该趁着这个时机,狠狠的教训后金鞑子,唯有剿灭了后金鞑子,才能够让皇太极真正的臣服。
钱谦益是完全赞同黄道周的观点的,他的想法甚至更加激进一些,认为朝廷之中的某些大人接受后金所谓的议和,就是贪生怕死,就是纵容后金鞑子,就是出卖祖宗,难道区区的三百万两银子,就能够买去大明王朝的尊严。
一时间南方的东林士子群情激奋,大有准备声讨内阁的意思了。
不过这样的风潮,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平息下来,据说南京兵部尚书刘宗周大人,专门找到了黄道周和钱谦益,几番交谈之后,局面逐渐的安静下来。
至于说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外人是无从知晓的。
徐望华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是真正着急的。
郑勋睿早就得知了消息,京城的暗线在第一时间就将情报送到淮安来了。包括皇太极派遣谁到京城来议和,以及是谁负责此次议和的交谈等事宜。
南京和苏州等地的情形,更是源源不断汇总到郑勋睿这里来了。
郑勋睿的重心,已经转移到筹备火器局方面,汤若望和薄玉等人已经来到淮安,南京礼部右侍郎毕懋康。也愿意协助火器的研发事宜。
如今就等待杨廷枢的操作了,想不到这个时候,京城传来这样的消息。
足足两天的时间,郑勋睿哪里都没有去,一直都在东林书屋,分析皇太极的目的,此次的议和是皇太极主动提出来的,而且派遣了安平贝勒杜度,可见皇太极是重视此事的。而且在最终达成的议和协议之中,皇太极明确表示臣服大明朝廷,让出辽东的大凌河城,表示不会继续在辽东有任何挑衅的行为。
与此相对于的是,朝廷在收到杜度带来的三百万两白银之后,释放了武英郡王阿济格,以及其他的后金鞑子。
两次的商谈,皇太极拿出了一千三百万两白银。
不过第二次的议和与第一次的谈判比较起来。有了很大的不同,第二次的议和。皇太极明确表示了对大明朝廷的臣服,这可不是一般人会做出的让步,相比较来说,皇太极做出的这个姿态,让皇上可能更加的高兴。
可惜郑勋睿不是这样看的。
成王败寇,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实力才能够决定一切,皇太极的实力没有遭遇到多大的损耗,年初进攻朝鲜,劫掠无数的钱财和人口,实力明显得到增强。从其中拿出来三百万两白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不会伤筋动骨。
至于说口头上的承诺,要是谁真正相信了,那就是不择不扣的傻瓜了。
南京和苏州那些东林士子的动向,郑勋睿是不关心的,这些人无非是瞎嚷嚷一阵子,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朝廷已经做出决定的事情,事后来评论和抗议,等同于事后诸葛亮,再说钱士升和侯恂等人本就是东林党人,他们在内阁商议的时候,都表示同意了,下面的东林士子站出来嚷嚷,岂不是自打耳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