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和王铎正是考虑到这一层,故而坚决表示了反对。
火器局搬迁的事宜,遭受到阻力,杨廷枢将这里的情况告知了郑勋睿。
很快,刘宗周第二次召集众人议事的时候,杨廷枢再次提出搬迁火器局的建议,但这一次不仅仅提到搬迁火器局,还提到了不搬迁火器局也可以,那就要开始真正让火器局运转起来,每年需要拨付给火器局十余万两白银。
杨廷枢的态度更加的坚决,既然不同意搬迁火器局,那么户部就肯定会支出这样的一笔开销,维持火器局的正常运转。
户部缺银子的事情,众人都是知道的,杨廷枢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压缩南京六部、都察院、镇守衙门、守备衙门以及各级官府的开销,节约出来这十万两的银子,用于火器局的日常开销,而且这一步必须实施,一旦讨论不能够通过,杨廷枢将直接给皇上和内阁写出奏折,建议如此实施。
杨廷枢的这个建议,让刘宗周和王铎猝不及防。
火器局之重要,这是谁都知道的,只不过这么多年过去,有些重要的部门,因为缺银子的事宜,被忽略了,朝廷的事情,忽略了无所谓,大家都是心知肚明,谁也不会提出来,可一旦有人站出来了,那么以往忽略的事情,肯定会引发皇上和内阁的注意。
真的要这样操作了,刘宗周这个南京兵部尚书将成为众矢之的。
各级衙门的费用被压下来了,那就是众多的官吏叫苦,一旦这些官吏知道,是因为火器局的开销,压缩了衙门的支出,愤怒的情绪很快就会爆发,谁都知道,官吏靠着那点俸禄是无法生活的,南京绝大部分的衙门,都是清水衙门,几乎没有外来的收入,唯有在衙门的日常开销里面挤出来银子,这些银子进入到官吏的腰包之中,用以维持日常的生活。
刘宗周和王铎都拿过这些银子。
这笔银子减下来了,南京马上就要闹翻天,而一旦南京各部门从衙门日常开销之中获取银子补贴生活的事情传开,遭遇到朝廷责罚的可能就是很多的官吏了,甚至前任的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都会牵连其中。
真到了这样的程度,刘宗周将遭遇到痛骂,不仅仅是无法在南直隶立足的问题了。
杨廷枢抓住了关键。
这一次的商议,没有出现多少的争论,刘宗周权衡再三,同意了杨廷枢的提议,将火器局版权到淮安去,只是自此之后,南京户部不再承担火器局一钱银子的开销。
其他人也没有反对,他们很清楚,杨廷枢是豁出去了,若是不搬迁火器局,那么杨廷枢真的压缩各级衙门的开销,将压缩下来的银子用于火器局的支出,南京很快就会乱成一锅粥,最终承担责任的,是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而兵部尚书刘宗周首当其冲。
刘宗周等人同意搬迁火器局,这让杨廷枢大大松了一口气,也暗自佩服郑勋睿出的注意,这是真正的抓住了关键,让刘宗周等人不得不就范。
第三百八十三章 祭拜河神
刘宗周和王铎没有想到,杨廷枢更是没有想到,搬迁火器局的决定下来,奏折甚至还没有送到京城去的时候,郑勋睿已经派郑家军将士抵达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搬迁,南京距离淮安五百多里地,应该说运输是很不方便的,而且火器局有很多的大型器械,更是影响到了运输,可搬迁的队伍之中,汤若望和薄玉等人都是专家和高手,很快就将诸多的器械拆卸打包,装上了马车,整个的搬迁事宜,三天全部做完,南京火器局只剩下孤零零的房子了。
到了这个时候,刘宗周和王铎等人就是想着为难,也没有机会了,他们送往京城的奏折也失去了意义,不管朝廷是什么态度,火器局里面的所有器械都搬迁走了。
火器局所辖的全部工匠,一样跟着到淮安去,这些工匠是绝不会拒绝的,很简单,每名工匠每月至少有二两银子的工钱,不管是有事情做还是没有事情做,有了这些工钱,工匠至少能够让自身和家人活命。
淮安的房屋早就准备好了,基本都是新修的房屋,有些作坊还是薄玉等人亲自指点修建的,必须要符合规定。
搬迁之前,汤若望只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就将材料全部看完,而且不止看一遍,给郑勋睿禀报的时候,汤若望一脸的激动,说材料上面标注出来的东西,是绝对的高人,而得知这些标注是郑勋睿亲自写出来的时候,汤若望连连说不可能。
不过和郑勋睿交谈了大半天的时间之后,汤若望真正的服气了,惊呼郑勋睿为天人,竟然懂得那么多的东西,其中一些关键的知识,对于汤若望来说,有着醍醐灌顶的作用。
接下来,汤若望与薄玉两人也进行了接触,一番交谈之后。对于郑勋睿做出的安排更是顶礼膜拜了。
汤若望是理论方面的专家,薄玉是实际操作方面的专家,两人的联合可谓是珠联璧合,能够发挥出来最大的能力。这也是郑勋睿经过认真思索之后做出的决定。
此外还有毕懋康,毕懋康的情况又不一样,既有理论方面的知识,又有实际操作的经验,毕竟刚刚发明燧发枪的时间不长。故而汤若望和薄玉两人进行充分的交谈和磋商之后,一同和毕懋康交换意见,那就能够想出更多新颖的点子,一旦这些点子付诸到实践之中,火器和火炮将得到大幅度的改进与进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