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立刻去仓库翻找二年前的记录,寻找了大半天,终于在一只积满了灰尘的卷宗袋里找到了那张清单,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人名,最后有李莫的亲笔签名,还有重重的‘悉数抓回’四个字。
根据这张名单,韩庆走访了相关地三个军营,又请一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军官喝酒,在酒意熏熏下,那军官终于吐露了真相,当年逃走的六百人,李莫实际上只抓回两百多人,其余之人都是胡乱抓了一些农民充数,安插在心腹的军营中,并严令谁也不准透露此事,而这些冒名顶替之人现在依然在名册之中。
这天一大早,几名火头兵推着小车,晃晃悠悠地来到了市场,他们要买一些活鸡活鸭回去,这几名火头军都是张焕的亲兵,特意安排给韩庆,名为助力、实为监视。
几名火头兵逛了一圈后,便回到了军营,一名伍长放下东西,立刻找到了韩庆,将一封信交给了他,“韩将军,这是都督给你的信。”
韩庆手忙脚乱地拆开了信,信地内容很简单,命他立即向朝廷弹劾李莫三年前隐瞒逃兵真相一事,韩庆眉头一皱,眼中露出忧虑之色,“弹劾倒是没问题,只是李莫完全可以用为了稳定军心为借口,恐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那伍长瞥了他一眼,淡淡一笑道:“都督自有分寸,韩将军就不要多虑了。”
卷七 入朝 第二百五十七章 凤翔之变(中)
河东昌化郡,天宝元年前叫做石州,这里西临黄河,历来是西去的交通要道,按照崔、裴二人当年划分河东的协议,昌化郡归崔家,但二年前裴俊见时机成熟,遂命大军南下,占领了河东的大半土地,仅留上党和高平两郡给崔家,昌化郡也自然被裴家控制。
按照世家推荐原则,现任昌化郡刺史便是由裴俊推荐任命,刺史叫汪东阳,约四十岁,庆治七年进士,原本是河北邺郡安阳县县令,一年前被裴俊赏识,一步高升成了刺史,相国的赏识使他感激涕零,从此兢兢业业为官,不敢有丝毫大意。
此刻这位刺史大人正坐在马车上急匆匆赶往位于黄河边的定胡县,他昨天刚从老家探亲归来,却得到一个不妙的消息,这些日子,有许多人家举家过河西去,人数不详,虽然大唐律令中规定百姓不得擅自迁徙,但事实上各大世家之间也在互挖墙角,不准迁徙的律令也成了一纸废文,尤其大灾之年,许多地方官只嫌自己地头上吃饭的人太多。
今年六月河东许多郡县都遭了蝗灾,昌化郡也不例外,已经有不少人家在六七月间逃过黄河去谋生,但灾情早已经平息了,现在是十一月,天气最寒冷之时,怎么还会有人过河?
汪东阳百思不得其解,汇报此事的郡司马也不肯说实话,不得已,他只得冒着寒风,亲自前去黄河边察看。
不用说。举家西迁正是陇右来人所为,在完整的凤翔战略中,将凤翔军家属从昌化郡接到陇右正是其中重要地一环,为此,陇右拿出了极为优惠的条件,不仅每户可租种十亩官府的土地,五年后可归己。而且三年内免赋税,另外还有最关键的一条。踏上陇右土地的那一天起,每户人家每天可得一升面、二十文钱的补助,直到来年麦收,这些条件对在大灾后苦苦熬日子的河东百姓,无疑有着致命地吸引力。
当然,接凤翔军家属只是潜台词,陇右官方的说法是帮助河东百姓度灾。想着陇右节度使张焕正是河东人,百姓们仅有地一丝疑虑也随之烟消云散。
无地农民一心想得到自己的土地,毫不迟疑西去,也有不少眷念故土者,想着先去避了灾明年再回来,就这样,人人趋之若鹜,短短的十天内。过河西去者竟超过了六千户人家,此事轰动一时,不仅昌化郡,就连平遥、汾阳也有人家赶来,消息甚至传到了太原。
下午,汪刺史带着一百多名衙役浩浩荡荡开进了定胡县。一路上他看见络绎不绝的百姓朝定胡县赶去,不由心急如焚。
定胡县紧靠着黄河,在城门百步之外,便可看见黄河宛如玉带一般,横亘在苍茫的大地上,河水已经冻实,使过河变得十分容易,直接从冰面上便可走到对岸。
此刻,黄河渡口处依然是人山人海,三千多户从各地赶来的农户正等待着最后的确认。确认后领了粮食和路牌便可以上路。
在渡口处已经搭了数百顶大帐篷。近千名士兵正在维持着秩序,帐篷前摆了一长排桌子。三十几名陇右地官员正在验证报名者的身份,桌子前已经排了十几条长长的队伍,按是否有家人从军来区分,数十名士兵在引领着络绎不绝的百姓,不时对他们大声叫喊:“家中有人从军者到这边来。”
这次移民行动的负责人是裴明远,此刻,一名官员将一户凤翔军家属领到了他身边。
“我是方山县人,我儿子在凤翔军中从军,叫翟四郎。”老农一脸淳朴的笑容,他所知道的信息就只有这么多。
可是要从厚厚的名册里找到‘翟四郎’三个字谈何容易,说不定这四郎只是小名,他儿子从军后又改了一个大名,更无从查对了。
“你可有他写来地家信?”裴明远脸上依然挂着笑容,努力缩小查找范围,一句话提醒了老农,他急忙从怀中摸出一封皱巴巴的信,递了上去,憨厚地笑道:“就只有这一封,还是去年他托人送来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