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已经休息,李司直请坐,有什么事就对我说吧!”
韦池是韦清之弟,他自幼身体不好,没有能够入仕,一直在家负责打点韦家在京城地几处大商铺,虽然是个商人,但他对朝中的大小事情皆了如指掌,朝中各个势力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也清清楚楚,李宣的身份背景,甚至他来拜访的目的韦池也心知肚明。
李宣坐了下来,他见周围已经没有外人,便取出一张飞票推了过去,“这是一点心意,敬请笑纳!”
韦池眼一瞥,心中‘扑!’地一跳,竟是一千两黄金的存票,市价可是一万四千贯,他不露声色地又推了回去,“李司直这是什么意思?一千两黄金的心意,韦家可受不起。”
李宣伸手将黄金票按住了,“是这样,明天将是职官考……”
他话没说完,韦池立刻打断了他,“抱歉,我大哥已经被隔离,恐怕我们帮不了你这个忙,心意领了,这金票李司直还是请收回去。”
“我不是说现在,我是说考完试后。”李宣一边说,一边将金票慢慢地推到韦池的面前,“我其实没有什么太高的要求,只求韦侍郎保持沉默。”
一千两黄金买一个沉默,这个价格是不是高得离谱了,韦池沉吟不语,此事他要问问父亲才能做决定,这时李宣站了起来,他拱拱微微一笑道:“此事就拜托了。”
他转身便走,韦池惊醒,他慌忙抓起金票塞回去,“李司直吩咐一声就是了,钱是万万不能收,请李司直拿回去。”
李宣脸一沉,“这钱我是给韦侍郎,而不是给你,收与不收应由韦侍郎决定。”
说罢,他再不理韦池,大步地走了,韦池呆呆地望着他背影消失,又低头看了看金票,他猛地一跺脚,转身向父亲地房间跑去。
卷十 铁腕治国 第四百一十四章 笔筒案(二)
职官考试要比制科考试的规矩严格得多,实行不糊名考试,事先不公布题型,每个官员考生进考场前都要被仔细地搜查和辨认,以防夹带或冒充,而且迟到片刻也将被拒之门外。
卯时正,宣政殿的大门敞开了,五千余官员排成十列依次向大殿进发,没有人敢说话,众人皆沉默地前行,李宣位于第三列的第四人,他脸色阴沉,一言不发地跟着队伍走进了大殿。
大殿中的布置和前几天的制科考试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也是由简易木板隔出了一间间小格,考号有了变化,甲乙丙丁四个区都集中在正殿内,李宣的考号是乙区四百四十三号,很快,他便找到了写在巨大牌子上的乙区,直接从第三排走了进去,很快便找到了他的位子。
位子里也是一席一几,几上放着笔墨纸砚,这是昨天晚上才放置,等会儿会有专门人来发考卷,李宣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下,一言不发地等待着考试的开始。
“在下礼部侍郎韦清,为今天职官考的副主考,也就是今天的全场督察,下面我宣布考场规矩……”韦清在逐条宣读考场规矩,而几名从事推着装满了考卷的小车从各个考生面前走过,每人发一份卷子。
小车慢慢地走近了李宣,李宣的心也开始紧张起来,‘嘎!’一声轻响,小车在他面前停住了。一名从事递了一份卷子给他,细心地嘱咐道:“不要着急,别忘记写名字。”
李宣接过卷子,他忽然听见隔壁传来轻轻的低呼声,他急忙展开卷子,也一下愣住了,考卷足足有八页之多。密密麻麻写满了题目,让人眼花缭乱。没有什么写诗做赋,也没有策论,几乎全部都是贴经,《礼记》、《左传》、《诗经》、《周礼》、《仪礼》、《易经》、《尚书》等等,统统都有,每一行都空着一小段,让考生填写。这样,即使事先请人准备好了诗和策论也统统没用,这就是考真本事了。
一般而言,贴经是科举中地基础考试,凡是经过十年寒窗的士子,基本上都能背得很熟,即使过了很多年,只要略略复习。也都能记起来,张焕在六月份便通告全国将要举行职官考,足足给了各考生三个月时间准备,复习时间上应该是足够了,除非读书时根本就背不下来,或者年事已高。真的忘了。
由于年事已高、忘了的,那也没有办法,毕竟大唐的官员太多,少说要裁掉一半以上,李宣呆呆地望着卷子,半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是靠门荫入仕,少年时斗鸡走狗,浪荡于长安城,从来就没有认真读过一天书。他现在任职的大理寺司直。为从六品衔,不高不低。按正常编制六人足够,但现在却有了十一人,而真正干活的也不过三四人,李宣就是属于混官之类,今天地题目他基本上都无法完成。
这时,李宣迅速地向两边瞥了一眼,走道上空空荡荡,十分安静,监考的官员也很少走动,他慢慢地将笔调了个头,仔细地在笔杆上寻找,最后他找到了笔尾,轻轻地旋动笔尾上地盖子,打开了,里面应该是中空的笔筒,但李宣却抖了抖,竟从里面抖出来一卷纸,他一下子将卷纸藏到卷子下,很快把笔盖恢复了原状。
他又向走道上探头瞥了一眼,却一下子看见不远处一个考生的头也伸出来,两人目光相触,皆会意一笑,没有监考官,李宣立刻将纸卷迅速地展开了,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前面的编号和每道题一一对应,竟然就是这张考卷的标准答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