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官途_高月【完结】(414)

  此刻孙家泰就跪在中和殿的偏殿台阶前,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地接受朱元璋给他的圣旨,宣旨官的声音高亢有力,用极为简洁的语言和一种极为决断的口气宣判了孙家泰仕途生涯的结束。

  “……高丽事变,孙家泰当担全责,特免去其兵部尚书、资政大夫之职,贬为庶民,终身不复录用,钦此!”

  孙家泰心中万念皆灰,其实高丽干他何事?他力主放弃耽罗岛,不过是詹徽的主使,让他出面,最后却是他来承担责任,而詹徽却毫发无损,这是何其不公,其实詹徽又与他何干?无非是燕王指使他配合詹徽行事,现在他一切都失去了,燕王又在哪里?他补得回来吗?

  孙家泰面如土色,他颤抖着声音应道:“臣谢陛下不杀之恩!”

  旁边两名大汉将军一左一右上前,摘取了他的乌纱帽,剥去了他的官服,孙家泰只穿着一身白绫内衫,狼狈且又失魂落魄地走了。

  就在台阶左面五十步外,朱元璋站在窗前,目光冷漠地望着孙家泰落魄的背影,他的眼睛里没有半点同情,朱元璋仿佛知道孙家泰在想什么,他的嘴角浮起一抹冷冷地笑意,自言自语道:“放心,詹徽早晚跑不掉。”

  朱元璋暂时还不想处理詹徽,詹徽是一条能干的狗,在李善长一案中替他咬死了李善长,留着他还有用武之地,待狡兔死光后再来慢慢烹他。

  朱元璋又回到御案前坐下,他再一次取过辽东都司的八百里加急奏折,眼睛里不由闪过一丝疑惑,李维正真的就这么了解高丽,知道他们一定会背信弃义吗?

  朱元璋想了半天才下了结论,或许他真的看透了李成桂其人,他认为辽东都司为送这份八百里加急奏折不惜跑死了十五匹驿马,李维正不可能比辽东都司还能早七天知道这件事,应该是他的一种先见之明,看来此人在对付高丽上倒是能有所作为。

  朱元璋并非是在每一件事上都会勃然大怒,在高丽的背信弃义上他就没有怒形于色,事实上他早在洪武二十三年,高丽越过摩天岭于海洋设吉州万户府时,他就被激怒了,他准备出兵狠狠教训高丽,只是那时他被北元牵制,无暇东顾,而现在北元几近灭亡,他便可以腾出手好好地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国了,李成桂的背信弃义便给了他一个绝佳的借口,他现在可以毫无顾忌地出兵。

  朱元璋反复考虑了出兵高丽的计划,大明在辽东共设有八个卫,近五万军队,然后他将辽东设立辽国,以十五子植为辽王就藩,可将其卫国的三万直属军队调往辽东,这样辽东地区就有八万军队,这将是进攻高丽的主力,再以宁王的八万大军为后援,高丽一战胜局可定。

  朱元璋其实早在两年前便决定将来攻打高丽的主将为他的十五子朱植,在确定副将人选上他考虑过很久,蓝玉、傅友仁、冯胜这些老将出征固然不在话下,但他却有另一种的想法,高丽不比北元涉及到大明的存亡安危,它其实并不重要,教训高丽就有点像老子教训不听话的儿子一样,犯不着兴师动众,朱元璋就考虑着给他的太子朱标培养新人,当时他考虑的对象是常升,但事后他又放弃了这个想法,常升之妹便是东宫太子妃,将来就是正宫皇后,如果让常升坐大就有外戚专权的隐患,后来他又考虑过李景隆,但李景隆是个有名花花公子,成事不足,将败事有余,一连想了几个人都不合适,再加上攻打高丽之事没有确定,这件事他就暂时放下了。

  但现在这个问题他不得不再一次进行考虑,太子逝去了,皇长孙即将入主东宫,他现在是要考虑给皇长孙培养新人了,显然,常升、李景隆、徐辉祖等人已经不合适了,年纪大了不说,关键是他们的辈分都比长孙高了一辈,且又是开国功勋子弟,将来长孙登基,未必能指挥得动他们,他必须选一个能和长孙一起建功立业的年轻有为的将军。

  而这个人已经呼之欲出,李维正就是眼下最合适不过的人选,熟悉高丽,又带过水师,最关键是他忠心于太子和长孙,是个可大用之人,朱元璋在七天前接见李维正时便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但这件事他决定让长孙来最终敲定。

  想到这,朱元璋便对侍卫令道:“速去叫朕的皇长孙来见朕。”

  ……

  第一百七十九章 潜龙出海(下)

  不多时,侍卫在御书房外禀报:“陛下,皇长孙已到。”

  朱元璋放下笔笑眯眯道:“让他进来吧!”

  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朱允炆走进了御书房,他跪倒在地道:“孙儿叩见皇爷爷,祝皇爷爷千秋万载,永固大明。”

  朱元璋呵呵地笑了起来,他走上前慈爱地抚摸着允炆的扁头,将他扶了起来,上下打量道:“嗯!好像又长高了一点,也壮实了,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孙儿在读《资治通鉴》。”

  “读史?不错,以史为鉴,可知国之兴亡,不过你现在更要多读读我大明的律法和制度。尤其是你父亲留下的二十几本治国心得,你更要好好用心揣摩。”

  “孙儿记住了。”

  “光记住还不行,你跟皇爷爷来。”

  朱元璋带着朱允炆来到御书房的隔壁,这里是朱元璋藏书的地方,几乎占去半个偏殿,数百架高大的书柜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几万册图书,在书橱下放着近千口大箱子,这里面分门别类码放着朱元璋历年批阅了十几万本奏折,在藏书馆的一角则刚刚整理出一个读书处,头顶是一扇大窗,光线明亮,窗外浓密的大树上可以听见鸟雀的鸣叫,窗下放着一套桌椅,桌椅是朱元璋二十几年前为吴王时的旧物,宽大的书案上放着笔墨纸砚,一张高背座椅,旁边放着一架小小的书橱,朱元璋已经亲自挑选了一百多本书和数百本奏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