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敏秋想到从前她们姐妹情深,心中有些难受,她恨不得亲自去一趟清河县,把裴幽接到自己府里来。
杨元庆知道妻子是一个心地善良,而且重旧情之人,她一定倾力帮助裴幽,自己倒不用过问这些事了。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管家婆的声音,“老爷!魏将军来了,在客堂等候。”
魏将军就是魏贲,他来找自己,必然有调查结果了,杨元庆当即对吩咐:“请他到外书房稍候。”
杨元庆又喝了一口茶,对妻子笑道:“我回来两天,还没有和大家团聚一下,今晚举行家宴,全家聚会。”
裴敏秋点点头答应了,杨元庆站起身,快步向外书房而去。
外书房内,内卫将军魏贲正背着手来回踱步,杨元庆回太原后,第一个找的就是他,魏贲心中自责万分,打下河北,他的内卫部署没有及时更上,以致于拜弥勒教那么猖獗,他竟然不知,若不是总管偶然碰到这件事,非出大乱子不可。
其实拜弥勒教之事也不能完全把责任推给内卫,毕竟内卫的情报体系主要是针对敌对方,在长安,在洛阳,在江都,以及敌方的主要城市都有部署。
而自己内部的职责也以反敌军情报为主,一般只会部署在大城市和战略要地,如太原、河东、幽州、安阳、延安、丰州等地,像平原郡这种三线小郡,他们不可能顾及。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自汉唐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没有监视自己人民的先例,像南北朝的典签、唐朝的察事子厅基本上都是针对官吏,一直到宋亡以后,专制加强,这才逐渐把监视的范围扩大。
像拜弥勒教这种民间宗教的管理,那是当地官府的职责,民间宗教失控,那也是当地官府失职,不能把责任推给内卫。
所以杨元庆告诉魏贲这件事,也并没有把责任推给他的意思,只是魏贲自己感到惭愧。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杨元庆走了进来,魏贲连忙上前单膝跪下,“参见总管!”
“起来吧!”
杨元庆坐了下来,问他道:“我交代你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魏贲从怀中取出一本厚厚的册子,呈给了杨元庆,“这是内卫府制定的,关于扩大内卫监视权的一些补充,请总管一览。”
杨元庆接过册子看了一遍,上面有计划扩军一万,将每个县都安插监视点,设立独立衙门,直接向内卫负责,拥有抓捕等等临机处置权。
杨元庆脸色露出失望之色,他要魏贲做的不是这件事,这个魏贲竟然曲解了自己的意思。
“魏将军,内卫的职责是防御敌军探子,以及探查敌人情报,而不是对内监视自己人民,不能因为一次拜弥勒教就任意扩大内卫的权力,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魏贲组织数十人,花了两天的时间,才写出了这本新内卫律,他原以为会得到赞许,不料竟被总管一口否决,令他着实错愕。
“可是……卑职担心还会有类似的弥勒教起义爆发。”
“那不是你担心的事,朝廷会设置采风使,了解民情民风,御史台有监察使监视官员,如何管理人民是朝廷的事,和军方无关,就算你们发现了什么,也只能及时告之官府,你不可擅自越权,而且,我吩咐你去做的,并不是这件事。”
杨元庆虽然语调不高,但话语之间却很严厉,而且态度坚决,他将册子递还给了魏贲,“我希望不要再有下次了!”
魏贲接过册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他这才明白总管的意思,总管告诉他平原郡之事,就是告诉他内卫不要参与,他却相反地误解了总管的用意。
“卑职明白了,不会再越权。”
杨元庆点点点,又问道:“八方酒肆的情况调查如何?”
杨元庆关心的是这件事,他在河北时,接到了魏贲的快报,说发现位于太原北市的八方酒肆可能是唐朝的重要情报点。
但杨元庆关心的是,这座八方酒肆究竟是李世民的‘唐风’,还是李建成的外监察堂。
唐朝有两个情报机构,一个属于朝廷,叫做外监察堂,由李建成掌管,另一个属于军队,叫做‘唐风’由李世民掌管。
两个情报机构的区别是他们所承担职责不同,外监察堂主要是了解唐朝以外各地的民风民情,以及官府的税赋和官员背景等等的情况。
而唐风主要探查敌军情报,军队部署、军队战力、装备以及军粮等等军事情报,唐风头子是长孙无忌。
这才是杨元庆让魏贲调查的东西,魏贲连忙道:“卑职已经查到了,这座八方酒肆是属于唐风。”
杨元庆背着手走了几步,回头对魏贲道:“暂时不要打草惊蛇,最好是我们的人能够渗透进去,或者收买拉拢对方的人。”
魏贲笑了起来,“卑职有办法,总管还记得当初丰州那个杂货店掌柜韩昶吗?”
杨元庆还记得,当时李渊在五原县设了一个情报点,是一家杂货铺,掌柜就是这个韩昶,已经被隋军控制。
“怎么,此人也在太原?”
“回禀总管,此人在太原,但他是李建成的人,主管太原外监察堂,不过卑职可以利用他。”
杨元庆点了点头,“这些事具体怎么做,我就不过问了,你自己去安排,但我交代你那件事,务必替我办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