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杨元庆今天擅杀县令,那百年后,他的子孙就会效仿他杀太守,甚至杀相国,国家法度虚空,则权贵无以束缚,这是国家败亡之根。
杨元庆当然也很清楚隋朝败亡之根,说到底是杨广独裁所致,权力没有了束缚,就会变得疯狂,这一点他深为了解。
所以他才会致力于君相分权,以相权制衡君权,这不仅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他所创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崔君素和杨师道这两个忠直之臣,他决不能失去。
这时,裴青松在门外禀报,“殿下,苏相国求见。”
来得正好,杨元庆也正打算找他,便点点头,“命他进来。”
门开了,苏威走了进来,躬身长施一礼,“老臣参见楚王殿下。”
“苏阁老免礼,请坐!”
“谢楚王殿下。”
苏威坐了下来,杨元庆又命茶童上茶,苏威端起茶杯,这才笑道:“听说殿下在高丽干了一票好买卖,令人兴奋啊!”
杨元庆呵呵一笑,“相国说话着实有趣,什么叫干一票好买卖,莫非我们做的是无本买卖?”
两人心照不宣地笑了起来,这时苏威看见了桌上的两本奏疏,脸上笑容消失了,沉吟片刻,他叹息一声道:“一桩小事却引来紫微阁惊涛骇浪,竟然有四位相国要辞职,让人措手不及,更令人深为叹息。”
“这其实是两件事,我没说错吧!”杨元庆显得很平静,淡淡说道。
“确实是两件事,一件是杨师道和崔君素为殿下擅杀县令而愤怒,另一件事是卢豫和崔弘元对殿下要追查义仓粮而不满,一事为公,让人敬佩,而另一事却为私,令人不齿。”
苏威老奸巨猾,他抓住了这次四相辞职的机会,狠狠踩卢、崔两人,他恨不得直接把这两人罢相。
杨元庆之所以想找苏威,就是想让苏威帮他想一个对付卢崔两人的办法,卢、崔二人敢用辞职来威胁自己,杨元庆极为不满,但杨元庆也知道,他此时还须借名门世家来维持河北的稳定。
他沉思片刻,便道:“此时河北刚定,对河北官场还不能进行大规模清洗,但若听之任之,又会让河北官场的利益纠葛更加根深蒂固,不知苏阁老有没有好的建议,既不用伤筋动骨,又可以梳理河北官场?”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五十七章 高调姿态
苏威从政数十载,对官场浸淫已深,加上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忠直之人,精于盘算个人利益,对种种官场利益看得非常透彻,这也是杨元庆向他请教的缘故。
杨元庆的请教令苏威心中十分得意,使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重要是,打击河北系也符合他的利益,他当然愿意为杨元庆出谋划策。
苏威捋须笑道:“其实对付河北系官员说难也不难,殿下不妨分两步走。”
杨元庆精神一振,问道:“苏阁老请说,分哪两步?”
“第一步叫内部分而化之,殿下不妨下一道楚王旨意,给大隋各地官府一个期限,限各地方官两个月或者三个月之内将义仓账目清理完毕,有了这道旨意打底,然后殿下开始调动河北各地官员,不用出河北,就把他们在河北各郡县互相调换……”
不等苏威说完,杨元庆便忍不住赞了一声,“果然高明!”
苏威这招分化之计十分毒辣,他洞察人心,没有哪个官员愿为前任擦屁股,一定会把自己和前任的责任撇清,这样就很容易在各地官员之间制造出矛盾,从而分化他们的利益同盟。
杨元庆也兴奋起来,又接着问道:“那第二步呢?”
苏威不慌不忙道:“我大隋有一个很不好官场习惯,也是九品中正制度的遗留,那就是官员在一地任职太久,少则五六年,多则八九年,甚至还有十年以上,这样就容易使官员和当地名望豪门勾结,形成利益一体,其实卢、崔等世家之所以能控制河地方官场,也就是这个原因,我建议大隋应该实行官员回避制和轮换制,不准在本乡当官,而且一任地方官三年一换,卑职意思就是等义仓粮食之事结束后,便把河北官员再调到河东,河东官员调去河北,这样就能打破卢、崔等世家对河北地方的控制。”
这个方案给杨元庆一种醍醐灌顶的醒悟,他也曾考虑官员轮换制,但并不是从对付世家的角度上考虑,而是从预防贪渎上考虑,而今天,苏威的一席话惊醒了梦中之人。
杨元庆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中有一种按耐不住的兴奋,各大世家之所以势力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它们的外围势力强大,也就是他们的亲朋好友和门下子弟,或者是各种联姻。
而实行异地轮换制,将世家的外围势力调去千里外,三年一换,利用异地通信不便的限制,便可以巧妙地去除各大世家的外围势力,然后再通过科举,普及教育等方式,打破各大名门世家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十年、二十年后,世家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杨元庆在建立隋朝之初,急需得到山东士族支持,所以对山东士族比较容忍,以至于朝廷之上七成官员都是来自于各大名门士族,就俨如旧隋建国之初,九成以上官员都是鲜卑人一样。
这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选择,可一旦站稳脚跟,无论新隋旧隋,还是历史上的唐朝,都不会容忍某一势力强势坐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