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隋军斥候从城垛后一跃而出,他们动作迅速,将十名巡哨士兵的衣服剥下,腰牌也摘下,尸体则顺着城墙扔下城去,他们五人穿上魏军军服,变成了巡哨队。
此时已是三更时分,城内十分安静,城墙上共有两百名巡逻哨兵,分为二十队,各负责一段城墙,沈光几人占领的城墙是南城和东城之间的一段,长约半里,此时,三百名隋朝斥候纷纷攀爬绳索而上,不多时,三百名斥候全部上了城。
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去抢夺吊桥绞盘,另一路则在沈光的带领下去占领城门,一百五十名斥候手执战刀和盾牌,跟着沈光向城下奔去,刚奔到城门口便听见有人大喝:“是谁?”
“来换岗的,你们回去睡觉吧!”
沈光飞奔上前,不等对方反应过来,一把刀插入了他的胸膛,夜空里响起了长长的惨叫声,这时城头上的惨叫声也此起彼伏,城楼旁响起了刺耳的警钟声,‘当!当!当!’
警钟声响彻全城,也顺着夜风传出数里之外,三里外,王君廓率领两万骑兵已等待多时,他听见了警报声,将青龙偃月刀高高举起,厉声大喝:“弟兄们,立功就在今夜,杀啊!”
两万骑兵发动了,马蹄声如闷雷,将大地震动,铺天盖地向仓城杀去……
这时,隋军斥候已经占领了城楼,吊桥吱嘎嘎放下,并燃起了一堆大火,昭示远方的隋军。
但城门处却依然在鏖战,城门的守军只有一百余人,人数并不多,但恰好此时,江阳仓守将张文琦率领三百余亲兵前来城门处视察。
张文琦见隋军竟然潜入城中,不由大怒,喝令亲兵和隋军斥候厮杀,保护城门,双方在城门口展开了占领城门和保卫城门的血腥争夺。
张文琦的亲兵策动战马,手执长矛向前冲杀,而隋军斥候则手执盾牌和战刀堵在城门处,一部分人在和城门洞中的守军拼杀,另一部分人则死死顶住张文琦和他的三百亲兵不断地冲刺。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双方都杀红了眼,不断有人惨叫倒地,尤其魏将张文琦箭法高明,他在后面施放冷箭,他每一箭射出,必然有一名隋军斥候中箭摔倒,每一箭都射穿了隋军斥候的咽喉。
沈光大怒,这些斥候都是亲手教出,是他的徒弟,竟然死在冷箭之下,他大吼一声,一跃跳上一名魏军骑兵的战马,战刀挥过,骑兵人头飞起,他夺下了长矛,站在战马之上,奋力挥臂,长矛如一道闪电般向张文琦飞刺而去。
张文琦正张弓搭箭,瞄准了城头上的一名隋军斥候,长矛霎时间刺到,他躲闪不及,长矛从他咽喉射入,矛尖从后颈穿出,巨大的冲击力使他腾空而起,重重摔下地,长矛将他活活钉死在地上。
这时,城门终于轰然拉开,城外骑兵如奔腾汹涌的怒潮,冲进了城内,隋军骑兵挥动着长矛和战刀,高声呐喊着,向刚刚奔到街头上的仓城守军冲杀而去。
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十二章 东都内乱
船队开始启动,缓缓向江阳仓城方向驶去,从船头已经可以看见江阳仓城黑黝黝的城墙影子,但就在这时,杨元庆却意外发现了江阳县城内三柱烽火冲天而起。
周围的军士响起一片低呼,显然,谁都没有想到,江阳仓的报警烽火竟然是设在江阳县城内。
杨元庆负手站在船头,远远注视着江阳县城的三柱烽烟熊熊燃起,他的目光又向更远处的江都城方向望去,在沉沉的夜色中,他清晰地看见三个亮点在十几里外跳动。
杨元庆的座船在江阳码头上缓缓靠岸,这时江阳县城内的烽火已经被灭掉,杨元庆走下了大船,等候在码头上的沈光和王君廓快步上前,沈光单膝跪下请罪,“卑职没有及时灭掉烽燧,以致行踪暴露,卑职作战不力,请殿下责罚。”
“这是情报的问题,和你无关,不用自责,这次夺下江阳仓城,你立下了大功,我自会有封赏。”
杨元庆安抚了沈光几句,又问王君廓,“仓城内战况如何了?”
“回禀殿下,仓城内战事已经结束了,五千守军被杀千余人,其余全部投降,我军伤亡两百余人,请殿下进城视察。”
杨元庆回头对韦云起笑道:“一起进城看看吧!”
韦云起欣然道:“听说李密的库藏会让人难以入睡,我倒很想一观。”
杨元庆向儿子杨宁招了招手,笑着问他道:“你是想和父亲同去,还是留在船上休息?”
杨宁一路晕船,身体很虚弱,连回答的力气都没有,韦云起见他精神萎靡,便对杨元庆道:“殿下,让世子好好休息吧!”
杨元庆点点头,吩咐几名亲兵,“好好照顾他,让他休息!”
他摸了摸儿子的头,这才翻身上马,在众人的簇拥下,向仓城而去,杨宁望着父亲走远,他无力地坐在一块大石上,低低叹了口气,直到今天他才明白,行军打仗真的是很艰辛。
……
仓城内的战事已经平息了,隋军士兵正忙碌地清理着战场,一队队被俘士兵垂头丧气地坐在地上。
两千隋军士兵已经接管了这座仓城,一百余名管理仓城的魏军文职人员正在接受训话,他们将继续担任这座仓城的日常管理。
当杨元庆进城时,一名偏将带着仓城的主管官员上前见礼,仓城的主管官员年约三十五六岁,名叫虞熙,是虞世基次子,曾出任隋朝符玺郎,跟随父亲投降李密后被封为太府寺少卿,李密见他精明能干,便命他主管江阳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