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谭元章的老去和死掉,谭玉纯成了谭家的家主,谭氏家族的族长。他掌握了谭家大权之后,就开始报复曾经作为他的老师,在过去读书时,常常教训训斥他的许弘文。
许弘文是一个不事生产,手无缚鸡之力的外乡读书人。在谭家冲过了大半辈子的他,没有家族的势力作为依靠,和自己的母亲,在谭家大院里过了几十年。所以,面对谭玉纯的欺压,他除了忍气吞声之外,毫无办法。
本来,一直忍让退避的许弘文以为,自己的隐忍能够换来后半生平安的日子。可是,人心就是那么黑暗的。谭玉纯已经把许弘文打压的非常落魄了,许弘文在谭家大院里,已经沦落到和普通的仆役差不多的地位了。可是,谭玉纯觉得还不够痛快,觉得还不够。
最终,谭玉纯抓住了许弘文私自偷拿了谭家三斤白面,给自己老母亲过寿的把柄。通过他荆州府里的关系,革除了许弘文的功名,逼迫他签下了身契。从此之后,许弘文就成了谭家的奴工佃户,也从许弘文,变成了当地人口中的许三斤。
作为一个读过四书五经,能够通过初级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许三斤虽然已经年近五十,在谭家的欺压下过了一辈子。可是,他受封建文化教育带来的,政治上的灵敏嗅觉,还是存在的。就在谭家冲很多所谓的老成人,还在畏惧观望的时候。许三斤就敏感的意识到,自己翻身的机会已经来了。他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积极的,参加到工作组在谭家冲组织的各项活动中。
凭借着能够读书写字,在本村民众中有些名气。又因为经常和工作组在一起,在村民眼中,和工作组的先生们关系热络的资本。许三斤被谭家冲的村民,选为农会会长。
完整章节百度(讀!(零)!零)
第七十一章、人力不足大难题 1
说起来,在明朝末年,事业刚刚起步的王书辉,看起来好像挺威风,挺有实力的。不过,他现在的这些实力要是放到现代,撑死了,也就是个乡长的水平。
从他掌握的势力范围上看,他可能会比现代社会的很多乡长地盘大些。可是,要是从掌握的人口上讲,王书辉掌握下的三十多个基地村的人口全加起来,可能还没到一万人呢。
在现代社会里,不提人口上亿的那些大省份。就是在一个普通的中原省份里,一个乡的人口最少也在十万人上下。在黑龙江那种人口密度小的边疆省份,一个普通的农业乡,人口最少也在两三万人上下。
所以,从实际控制人口上讲,王书辉还不如一个现代的乡长。他目前掌握的人口,也就是个现代社会的乡长能够掌控人口的零头而已。
要知道,后世的中国,全国人口可是在十四亿上下的。明朝晚期,没有发生农民起义和外族屠杀之前,即使是最为鼎盛的万历中期。当时全中国的人口,也就在一亿人左右。而且,明代中国的人口分布还极为不平衡。这不到一亿的人口,还大部分分布在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
所以说,王书辉发现,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和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明显的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是资源矛盾和制度矛盾双重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清朝末年的中国,实际耕地面积和巨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则是矛盾的另一个方面。
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则是自然环境变异(小冰河气候)导致的严重减产,造成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大量减少的问题,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的生产资料,也就是土地过度集中的问题。
以王书辉手头的调查资料上看来,目前的他掌握的三十多个乡村里,在他眼中很多具有极大开发价值的土地,像这个时代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在明朝末年普遍的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而且他发现,那些土豪劣绅占有的土地,无不是极为肥沃的,灌溉便利的熟田好地。可是,很多农户即使给地主劣绅做佃户,也不愿意开发那些到处都有的荒地。这种现象,让王书辉非常疑惑。
王书辉的这个疑问,很快就从他手下的家丁口中得到答案。原来,在古代社会里,普通农户是不具备开发荒地的能力的。
直到这个时候,王书辉才明白,为什么自己控制的各个村庄中,参加民兵的人越来愈多,甚至于有一些村子,都开始组建民兵二队了。
耕牛和优质的铁制农具,这些在王书辉眼中很普通的物资,在古代中国这个农业社会中,是极为稀缺的宝贵物资。
可是,即便王书辉掌控了三十多个乡村,十几万亩的土地,以及上万的人口。王书辉能够在这些乡村中动员出的实际人力,也不过是不脱产的,受半军事化的训练和管理的,一百多个人而已。这新多出来的一百多个青壮年的民兵,并没有解决王书辉的人力紧缺问题。
王书辉现在看着管的人力物力不多,连个后世的乡长都算不上。可是,就目前的阶段来说,搞教育,办工业,练部队的事情,就已经让王书辉觉得手忙脚乱了。
即使掌握了几十个村子,间接控制了上万人口,可是王书辉却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情,什么都做不起来。他发现,根本的原因也不是别的,居然是王书辉作为中国人,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问题:人力资源紧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