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像一切古代和现代的,满脑袋封建主义思想的官僚一样,他根本就没考虑过受到兵匪危害的老百姓的利益。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他都是遵循着自己的利益的。
面对着这种复杂困难的局面,看着和自己一样束手无策的师爷,张宏第一次后悔,没有挑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爷跟着自己上任了。
除了警告荆州卫的五个逃回来的千户,马上补齐缺失的兵员;出动捕快弓手抓捕乞丐流民,主动帮助已经死掉的苗伟常补齐他的兵员缺分;召集荆州府的大户人家,号召他们出动家丁帮助府衙组织防御,防止溃兵溃匪流窜到府城作乱之外。因为实在是寡妇睡觉——上面没人,没办法从大明朝高层官场上找到靠山和帮助的张宏,真的有些束手无策了。
正在张宏想象着,京师的锦衣卫从天而降,递上驾贴(锦衣卫逮捕文书,由刑部批发),把自己绑上囚车解送京师,一宿一宿的做着自己被抄家灭族的噩梦的时候。一个自称是枝江县县令新任师爷的人,递上帖子求见自己来了。
听到自称“学生牛金星”的枝江县县令的新任师爷,直截了当的说出“太守大人危矣!”的话。张宏这个四品黄堂、荆州知府,眼前一黑。他终于在每天的煎熬和牛金星危言耸听的双重打击下,晕了过去。
第一二六章、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 6
明清两代的读书人,真的能够做出点实在的事情,真正的能够有所成就的。要不就是本身就出身于社会底层,要不就是有很丰富的底层社会的经验。
凡是那些讲究“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标榜气节清名的心学、理学之臣,根本就没有一个,能够在任何一个方面真真正正的做成什么事情,有什么建树的。
更进一步说,所有的封建文人,在追求做事和追求做人方面,只要偏重于做事的,别管实际上他们是不是真的做了些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至少他们还能做些事情。凡是偏重于做人的,往往就是那种被后世人看成是笑柄的蠢蛋人物。
说起来可能有些不太恰当。但是,相比较起来,做了汉奸的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物,肯定要比号称忠臣的史可法、钱谦益等人有成就的多。
至少从老百姓的角度而言,范文程和洪承畴是在有意识的杀老百姓,而史可法钱谦益等人,是在无意识的让老百姓被杀。即使是没有满清蛮族的进攻,南明自己内部,就在那些所谓忠臣的领导下,互相杀了起来了。
满清蛮族的入侵屠杀对中国造成的损失更大,还是南明政权自己内斗对中国造成的损失更大,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一下。至少从唯物主义的观点上看,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明王朝的灭亡,肯定是内因在起主要作用的。这个内因是什么,难道不是不言而喻的么。
不管这观点有多么滑稽,在民族主义者看来有多么的离谱。但是,对于了解历史的王书辉而言,无论是满清手下的汉奸文人,还是南明手下的内讧文人,他都不准备吸收一个。
在王书辉的计划里,这些人除了死亡之外,就是接受劳动改造的下场。或者在西伯利亚伐木,或者在黄土高坡种树,王书辉早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了。
倒是在明末农民造反者中,无论是顾君恩,还是宋献策,或者是牛金星,这三个人在历史上的表现都可圈可点。至少对于王书辉来说,他们三个还有点类似于演义小说里的张良、萧何,诸葛、司马之类的人物的样子。
而且,除了牛金星最后的表现有些龌龊,投降了满清之外。顾君恩和宋献策表现的都比较正直。至少他们两个比绝大多数的明朝和清朝大臣,都表现的有气节的多的多。
更主要的是,在王书辉看来,这三个人作为封建读书人,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份子,他们参与农民起义的行为,有点可以说成是他们对自己阶级的背叛。王书辉认为,他们参与农民起义的行为,至少是要对封建统治阶层进行重新洗牌,是一种追求变化的表现。
而另一方面,无论是忠于满清的汉奸文人,还是忠于南明的内讧文人,他们都是在竭力的维护已经完全腐朽,完全的腐烂了的,死水一滩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原样。从清朝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野蛮落后的半奴隶制度的八旗和僵化愚昧的汉族地主们结合起来之后,是一副什么样的令人作呕的模样了。
如果不是深知廉价的劳动力,对于工业的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王书辉甚至想不到,这些人除了作为肥料肥沃土地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了。
当然了,把他们送到别的地方祸害别的国家,或许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总之,正是出于这样的认知,王书辉才会要求司马峰帮助自己招揽顾君恩、宋献策和牛金星。对于这三个人,他是准备给予观察使用的。
在王书辉的这个时空中,顾君恩、宋献策和牛金星都才二十来岁,刚刚费尽了力气取得了秀才功名。
在明朝末年,无论是湖广地区还是河南地区,都属于文风不盛的地区,虽然两地都不像江南地区那样,在科举考试上的竞争那么激烈。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家庭背景和官场支持,想要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从秀才考上举人,那也不是什么太容易的事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