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622年六月(公历),五百多个白杆兵卫生员,已经全面的掌握了初级的军医知识。他们已经可以在战场上承担起战地医疗的工作了。
当然了,没有复兴会向白杆兵提供的医疗设备和各种药材,他们也是白搭的。但是,像消毒,缝合伤口,简单手术这些技能,他们可是已经全面的掌握了。
复兴会还专门抽掉了三十多名实习医生,在石柱地区建立了一所人民医院(复兴会医疗系统的实习医院,嘿嘿)。
如果说帮助白杆兵建立卫生医疗体系,对秦良玉的作战能力还没有直接的提升的话,复兴会在石柱地区建立的黑火药手榴弹工厂,对秦良玉的帮助就太大了。
过去,没有复兴会的帮助的时候,白杆兵只能叫白杆兵。但是,有了复兴会帮助秦良玉建立的手榴弹厂之后,普及了手榴弹的白杆兵,就可以称之为白杆炸弹兵了。
虽然工艺粗糙,制作简单的黑火药手榴弹,在现代社会里被很多人戏称为“木柄震撼手榴弹”,但是,这种手榴弹显得威力不足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大家面对是工业化的小鬼子的缘故。
复兴会生产的黑火药手榴弹,在纪律良好,训练相对比较充分的白杆兵手中,发挥了巨大的力量。在白杆兵和作乱土司兵的作战中,往往就是,战场上一旦出现了一丁点的相持局面,白杆兵里的经过专门训练的掷弹兵就会出现,向敌人集中投掷手榴弹。
别说土司乱兵们对白杆兵的凶猛惊惧不已了。就是和白杆兵一起作战的川兵,也对白杆兵侧目。实在是手榴弹这种近代化的武器,给古代人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1622年四月,高家镇码头上的蒸汽起重机冒着滚滚的白烟,正在把大批的货物,从一艘艘同样冒着白烟的轮船上吊装起来。
戴着蓝色头巾的土家族汉子,正在努力的装运着大量的货物。不少人看到穿着灰色军装,戴着头盔式帆布军帽(华侨帽)的复兴军士兵,都会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热情的和他们打着招呼。
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遗传了母亲的高大身材。站在一众身穿深蓝色短衫的土家族士兵中间,他显得鹤立鸡群。
“吕兄,你要是再晚几天才来,就见不到我了。”
马祥麟一把抓住复兴会长江船队陆战队政委吕岳的肩膀,高兴的对他说道。
第一七一章、复兴会的对外援助 2
“凡是使用汉字作为文字的人,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复兴会作为汉民族的先进代表,必须承担,把所有同胞带到工业化的道路上来的任务!”
“帮助我们的同胞,团结我们的同胞,教育我们的同胞。这是我们复兴会的民族使命!”
——1621年·王书辉·《复兴会的民族使命》
实际上,对于王书辉来说,现代社会里很多所谓的少数民族,本质上和客家人一样,都是生活在偏远落后地区的汉族人。
他们和大多数汉族人虽然在语言和习俗上有所不同,但那是因为,语言是因为环境决定的,习俗是因为要和当地的条件相适应。但是,只要使用的是汉字作为文字,他们就应该是汉族人。
所以,王书辉给复兴会制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大前提就是:凡是使用汉字作为文字的人,就是汉族同胞。
就以石柱土司为例吧。实际上,后世被称为土家族人的石柱百姓,本来是汉代时从外地迁过来汉族人。因为要适应当地的环境,缺乏和外界的交流,才使得石柱地区的百姓,在生活习惯方面和外面的同胞们产生了差别。
就语言上的差异来说,这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在湖广境内吧,湖南人和湖北人的语言就不同。湖广地区各州县之间的语言也不同。在很多交通落后环境闭塞的地区,两个紧邻的村子之间的语言都有着明显的差距。
而且,就石柱地区的百姓和复兴军战士本身看来,大家之间也并没有民族上的不同。
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今年二十出头。他虽然身材强壮高大,却长了一张娃娃脸,看着非常的年轻。马祥麟的年龄虽然不大,面相也显得幼稚。但是,他却已经跟随母亲和清兵作战过好几次了。
天启元年(1621年)时,秦良玉率三千白杆兵到辽东参战。马祥麟就负责守卫山海关的任务。他在浑河血战中,被清兵的流矢射中了一只眼睛。可是他却忍痛拔出箭簇,继续作战。并且在伤情严重的情况下,对清兵发起了攻击,把进攻的清兵打退了。
马祥麟虽然出自武将世家,父亲和母亲也都是名将,但是,年轻的他却没有将门子弟的狂妄自大和不思进取的习气。对于迥然不同的复兴会,马祥麟的兴趣非常的大。他经常缠着复兴军的战士问这问那,从复兴军战士身上学到了不少的新知识。
和他的母亲秦良玉不同,马祥麟对复兴军战士的武器非常的羡慕,他很希望能够在自己的部队中使用步枪。王书辉从维护能力和补给能力的角度考虑,专门让兵工厂生产了五百支褐贝斯步枪送给了马祥麟,并命令负责石柱到枝江之间运输补给安全的,复兴会长江船队陆战队,对马祥麟的五百个士兵进行训练。
马祥麟的这支使用排枪方阵战术的部队,在随秦良玉平定奢安之乱的过程中大放异彩。无论是川军还是乱军,都知道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麾下,有一支强大的火枪兵。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