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于原本并不怎么进行棉花种植的湖广地区(湖南和湖北)的地主们,也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棉花种植。(主要是在湖南地区,湖北地区的棉花种植基本上是由复兴会农场实现的。复兴会的部分农场规模化的种植了一定量的王书辉从现代带来的优质长绒棉。)
从宏观上讲,因为复兴会的蒸汽机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推广,中国中南部地区的农业种植出现了粮食生产减少而棉花种植增多的状况。因为从事棉花种植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一方面南方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因为棉花种植的有利可图,本来土地集中程度就已经非常高了的江南地区的土地兼并开始进一步的激烈起来。
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特别是湖南地区的棉花种植的推广和复兴会严厉的限制粮食流通的政策(“湖广熟天下足”,大明王朝的粮食供给主要依靠江汉平原地区,而江汉平原上现在几乎全部都是复兴会的集体农场),使得本来就因为小冰河气候而不断升高的大明朝粮食价格进一步的快速抬高。
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破产而产生的大量的集中的失业手工业工人,一方面是因为土地进一步集中而导致的大量失地农民,一方面又是因为复兴会的粮食政策和小冰河气候以及棉田扩张而造成的粮价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江南地区的局势变得进一步激烈起来了。大量的民变开始在江南地区发生。
从1624年到1625年间,光是松江一地就多次出现百姓抢劫粮店吃大户的骚乱。部分比较清醒的棉布生产商先知先觉的对自己的纺织作坊进行蒸汽化改造,也使得松江地区出现了几次失业工人冲击新式工厂砸毁蒸汽机的事件发生。
不过,这些此起彼伏的民变和骚乱还是被江南地区的士绅和武装部队轻松的镇压了。(他们是棉花种植扩大化的受益者。)
从1625年开始,复兴会生产的专业蒸汽机和纺织机开始在江南地区得到快速的普及和推广。光是已经开始没落的华亭徐家(徐阶后人)就一次性用真金白银购进复兴会生产的蒸汽机五百台,纺织机一千五百台。结果在1625年当年,自己本身就种植了近十万亩棉田的华亭徐家就获利十几万两白银,不仅一次性收回成本而且还产生了大量的效益。
正是因为华亭徐家的带头,整个江南地区的棉纺织厂开始全面引进复兴会的蒸汽机和专业纺织机进行棉布生产。他们虽然目前仍旧不能和运行合理,管理严格,人机配合良好的长江中上游商团进行抗衡,但是因为同样进行了蒸汽动力升级,江南棉纺和长江中上游棉纺集团的势均力敌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复兴会是比较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因为越多的现代工厂的建立,就意味着复兴会生产的机械产品的市场在不断的扩大。而且对于王书辉来说,工人阶级的出现绝对是他喜闻乐见的事情。更何况没有残忍刻毒的近代工业资本家剥削下的工人们的现状作为反面教材,复兴会治下的工人们是很难理解国有企业的先进和优越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当叶风领着张兆欢所在的排参观复兴会第一机械制造厂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一幅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因为工厂里巨大的噪音,讲解都是参观前进行的,所以这一排参观工厂的少年军学员们都是手里拿着相关的介绍材料(汉语拼音标注)对照着每个生产设备和生产程序一点儿点儿的进行参观的。
在参观的过程中,因为在打铁方面有着大量的实践,张兆欢对于流水线生产有着非常直观和明确的认识。他对于流水线生产的先进性和高效性认识的非常深刻。
因为有了这样的对流水线生产的深刻认识,张兆欢开始对于少年军中高度集中和高度组织的纪律化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高度集中和高度组织的规范化的训练的话,一般人对于复兴会工厂里的这种流水线生产都会很难适应的。
第二六八章、承天事变 1
在大明朝的湖广行省里,有一个地方是比较特别的。这个地方就是嘉靖皇帝的诞生地,几十年前就已经被改名为承天府的原湖广行省的安陆州。
嘉靖十年八月辛丑(二十日),湖广归州南逻口巡检徐震请于安陆州建立京师。下礼部议:“京师之建于典礼无据。太祖发迹濠州,改州为府,较之安陆,事体相同,宜升为府治以隆根本。”
于是户部请钦定府县名,行吏、礼二部铨官铸印,令其赴任管事,割旁州县以为治属,请应行并未尽事宜悉听湖广抚按等官酌议以闻。诏俱从之,乃定府名曰:承天,附郭县曰:钟祥,割荆州之荆门州,当阳、潜江二县及沔阳州、景陵县隶之。
明嘉靖间编修的《兴都志》和《承天大志》均称:“是岁,言者请建安陆州为京师,礼官言:京师惟天子之都得称之,文皇帝定鼎北京,实万国朝宗之地,不必又建京师于安陆。但皇上龙飞之域,又皇考陵寝所在,宜改州为府如凤阳故事。上可其奏,定府名曰承天,附郭县曰钟祥,以重陵寝。”
承天府名和钟祥县名均为嘉靖皇帝钦定。改州为府虽为礼官所言“如凤阳故事”,但嘉靖皇帝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尊显所生,将故里定名承天,是要与北京顺天、南京应天相提并论。其管辖范围也扩大到五县二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