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政治体制是个在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大明朝的任何一个皇帝的精力和体力,都没办法和那个因为生活贫困,做过放牛娃、乞丐和和尚的朱元璋相媲美。从那个热衷于军事,对蒙古进行过五次北征的明成祖朱棣之后,大明朝的皇帝对于国家的管理就开始依靠一外一内的两个幕僚机构,即文官内阁和太监司礼监。
明成祖设立内阁。明宣宗设立司礼监。这两个机构从本质上说,实际上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这就像地方官治理地方要依靠幕僚师爷一样,皇帝对于国政的处理,也需要大量的幕僚进行帮助。
不过呢,在中国这个独特的权力封建的社会里,因为一切权力的来源都是在法理上拥有一切土地和臣民的皇帝,所以,在中国的这个权力封建社会里,谁离皇帝越近,就意味着谁的地位越高,谁的权力越大。
内阁和司礼监的文官和太监们,因为工作的关系要经常和皇帝进行接触。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原本不过是幕僚秘书机构的内阁和司礼监,成了整个大明王朝一外一内的两个最高的权力机构了。
相比较完全是工作原因才能接触到皇帝的外朝文官,太监们因为和皇帝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所以往往太监们和皇帝的关系更加的亲近。而又因为太监这种阉人没有家族作为自己的利益依托对象,所以皇帝对太监们也更加的信任。
这样一来,同样作为皇帝秘书机构的完全由太监组成的司礼监的地位,就要相对于文官内阁更高一些。
事实上,因为太监身份对皇帝的依附性,使得太监们的一举一动更多的是直接或者间接的代表着皇帝的意志。太监们和文官之间的政治斗争,实际上也就是皇权和文官之间的斗争。
太监们从来不可能脱离了皇帝而存在。太监的所有权势全都来自于皇帝。但是,也不是说,皇帝和太监之间的关系也只是简单的单方面的关系。太监,特别是司礼监的太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和皇帝的亲近关系,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皇帝。
比如说,每天都要交给皇帝过目的奏折批红方面。单是一个奏折摆放的位置上,司礼监的太监们就可以从中做出无数的文章来了。
就以魏忠贤为例吧。魏忠贤在给天启皇帝呈送经过司礼监整理过的奏折的时候,一般就会把他自己不怎么太在意,他自己不太看完整章节百度(讀!(零)!零)
第二八零章、天启皇帝的表态 1
当然了,穆楠这个老东西和魏忠贤也不怎么对付。两者在内廷其实是敌对的派系。可是,毕竟和别的文官武官不同,魏忠贤就是再怎么和穆楠不对付,可是穆楠代表的也是内廷的利益。在这一点上,魏忠贤和穆楠在天然上就是站在一起的。所以,穆楠的死,不能不让魏忠贤犯嘀咕。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魏忠贤本来就对湖广方面有疑问,现在这个疑问随着穆楠的死变得更加的严重了。
更主要的是,魏忠贤从这三份时间间隔完全一样,所叙内容承前启后的奏章里琢磨出了一些特别古怪的味道。
魏忠贤专门把湖广方面关于平定武昌兵乱的奏折拿出来对比研究了一下之后才发现。关于承天事变,湖广方面的奏折和武昌兵乱时的模式几乎是一模一样。
魏忠贤非常敏锐的发现,似乎湖广方面的所有事情的核心都是王书辉。王书辉是荆州卫指挥使的时候是这样的。王书辉当上了湖广总兵的时候,又是这样的。似乎王书辉在冥冥之中专门和各种规模各个地区的兵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过去荆州知府张宏对于武昌兵乱的报告是以王书辉为核心的。现在湖广巡抚姚宗文对于承天事变的报告也是以王书辉为核心的。
魏忠贤用他不太聪明的脑袋得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判断:过去王书辉只是荆州卫指挥使的时候就能能当荆州府的家。现在王书辉当上了湖广总兵之后,好像就能当整个湖广的家了。
虽然帮助王书辉处理文件的顾君恩、宋献策和牛金星都是大明朝的政治菜鸟,可是魏忠贤能够在距离湖广上万里地的京师,仅仅是通过查看奏折的方式就能拨开重重迷雾认清事实真相,这也说明魏忠贤这个大明朝现如今的掌柜的,是非常合格的。
魏忠贤现在也当了大明朝好几年的家了。他早就通过大量的实践得出经验,知道地方官的报告里面全是水分,可信性不超过百分之三十的道理了。
魏忠贤通过对湖广方面的奏折的分析得出两个结论来。要不就是王书辉在湖广地区大权在握,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把湖广巡抚姚宗文都变成了他听话的小弟了。要不就是王书辉在湖广地区和姚宗文勾结在一起,全面把持了地方权力,现在已经到了排除异己,连镇守太监都不放在眼里的程度了。
对于魏忠贤来说,不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他所不能容许的。
一个武官在地方上肆无忌惮的保把持权柄,这样的事情直接违背了大明朝的政治规矩。对于魏忠贤来说,王书辉就是再怎么在湖广胡作非为,对于他自身的利益来说都没有什么真正的损害。只要湖广方面的贡税一直交的好好的,魏忠贤就不在乎是谁在湖广当家。
完整章节百度(讀!(零)!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