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湖广啊,往年这个地方做的最多的生意就是粮食买卖。就是在福建那些地方,不少粮商也会到湖广来进粮食。倒不是说,湖广这地方的粮食便宜。主要是两广那边的海主(海盗)们闹得太厉害了。而且近几年红毛夷人在南海也是连杀带抢的。所以福建那边买粮食都是到湖广来买。其实,两广和交趾的粮价比湖广还要便宜呢!”
“哦,既然这样,怎么不走陆路从两广买粮呢?”
“三老爷有所不知。走陆路运粮食,除了雇人派车的运量没有用船运大以外。这陆路其实走起来也挺麻烦的。海上有海盗不假,可是船要是快一点儿能跑就跑了。船要是慢一点运气好的遇到个讲规矩的海主,东西还能剩下三分之一。”
“可是这要是走陆路,土匪山贼之类的家伙可是不讲究规矩的。货他们要拿走,大车骡马他们要牵走,这些人的人命也是保不住的。而且啊,这走陆路,要打点的人可就多了。每到一地,都得往外掏钱。真要算起来啊,这两广的粮食可比从湖广走海路运粮贵多了。”
朱之瑜不是个不通人情世故的人。他虽然还没有在人情世故上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冷暖即文章”的练达境界,可是身处官僚家庭,他对于这世情方面的理解还是比较充分的。
点了点头,朱之瑜又问卫六道:“既然这湖广的粮食便宜,怎么这几年的粮价反倒比以往高了那么多呢。几年前的时候,粮食再贵稻谷也才四五两银子一石,现如今的粮价都已经十两银子一石还买不到了。难道这湖广这几年也遭了灾了吗?”
卫六听了朱之瑜说这话,心里面到了给朱之瑜点了几次赞。这位朱三爷据说是家里学问最好的。听府里的老管事说,这位朱三爷可是从小读书到现在。原本听他说话还以为他是个啥也不懂的憨头呢。没想到,这样的读书人居然还关心粮价的高低。
...
第二九九章、朱舜水访武昌 3
朱财今年六十二岁了。在人均寿命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大明朝,一个普通人能活到六十岁,那绝对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朱财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说起明朝社会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的话,就不得不说一说明朝的蓄奴制度。当然了,这也不是大明朝一个朝代的问题。只要是封建社会,只要生产关系是封建制度的生产关系,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个人自由的人身依附就是必然存在的。
朱财原本不姓朱,至于他姓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了。朱财是五岁的时候,余姚朱家以三两银子的价格买下了童仆。当上了大少爷的贴身书童的他,自然就没有探究或者自己决定自己姓什么的权力。
大少爷姓朱,他自然也就姓朱了。
朱财服务的朱家大少爷在读书方面不怎么灵光。但是那位大少爷在经济方面似乎有些特别的敏感。所以,从十二岁开始,朱财就成了大少爷身边帮助大少爷经营家业的助手了。
朱财跟的大少爷,就是朱之瑜的父亲朱正。
作为朱家掌门人在经济方面的助手,朱财在朱家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就是朱正的三个儿子也不得不尊称朱财为财叔。
不过,朱财这个人之所以能够在上百个朱家奴仆中脱颖而出取得今天的地位,他本身在经济上的才能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在于他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管朱家的老爷少爷们在表面上多么给他面子,但是朱财深知自己的身份,就是他有了儿子孙子胡子都白了,他也一直记得,自己也不过是当年朱家花三两银子买来的仆人。
所以,从南京到武昌这一路上,对于并没有怎么接触过的朱家三少爷朱之瑜,朱财的态度是非常的恭敬的。
朱之瑜和自家的船长卫六在武昌码头的待泊区等了有差不多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之后,才有一艘武昌码头管理局下属的拖引船空闲了下来,把朱家这艘已经熄火停机的货船拖到了一个栈桥旁边的空闲泊位上。
和大部分第一次到武昌武码头的人不同,因为朱之瑜脑袋里一直想着卫六刚刚和自己说过的话,所以他对于栈桥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这种奇异的现象并没有进行专门的关注。倒是码头上林立的蒸汽起重机让朱之瑜叹为观止。
武昌府的码头区现在分为三个部分。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复兴党在武昌地区的工业区。现在这个专门划定的工业区里不仅有复兴党自己的独资工厂,而且还有在复兴党组织和扶持下由武昌府本地的各行业小手工业生产者们组成的集体企业,以及复兴党和武昌地区部分接受了复兴党土地“置换”政策的“开明”地主合办的合资企业。
武昌码头地区占地面积第二大的区域是复兴党各企业和单位的家属区。复兴党下属的工厂、机关、各单位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在这个家属区里生活。
武昌府码头的工业区和家属区都是不对外开放的。
武昌府码头地区唯一对外开放的区域是商业区。商业区离码头最近,两者之间只有一道由墙式铁丝网组成的围墙。围墙和码头之间还有三四排的仓库。
商业区虽然是武昌码头地区占地面积最小的区域。可是这块地方却是由四横四纵的八条十八米宽八百米长的水泥混凝土制成的街道组成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