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一个湖北,再加上山东的三分之一,东北的五分之一,复兴党用了十年的时间,现在都有点尿血了。要把整个北中国的担子担在肩膀上,大家都只有肝颤的道理,没有兴奋的道理。
甚至就是最喜欢扩张,最积极于打仗的中央军委的干部们也都对此不太积极。要知道,在前期建设的时候,都是部队方面顶在前面的。大量的地方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也是要从部队方面抽调的。
陈封主持复兴党中央政务院的工作超过十年了。这个复兴党的大管家现在在王书辉面前已经变得有一说一不再有任何的忌惮了。他直接就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北中国的陕西、山西、直隶、山东、河南这些个省份的农业建设工作,需要大量的化肥。这个化肥,现在复兴党生产不出来。
六座大型合成氨工厂,二十几座小型的合成氨工厂,分布在整个湖北根据地里。看起来似乎挺了不起的,但是现实是,这些工厂配套的化肥厂能够生产出来的化肥,刚刚能够勉强的供应湖北根据地的农业需要,并支援鲁东和辽南根据地的农业建设。
接收北中国的五六千万的人民群众,那就意味着,要为这五六千万的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负责。过去的大明王朝在自然灾害、落后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下不能够为这五六千万的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负责,所以现在眼瞅着要灭亡了。如果复兴党想要接手整个北中国,就得能够解决这个吃饭问题。
现实已经告诉大家了,靠着农业社会那一套落后的生产力,北中国的老百姓就是过不下去的。即使消灭了落后的生产关系,落后的生产力照样会让人民群众吃不饱。
王书辉知道,普及土豆、玉米和地瓜、南瓜等高产作物可以勉强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样也知道,这么做无非就是弄出个假冒伪劣的吃糠喝稀的“康熙盛世”来,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
后世新中国的现实经验已经明确的告诉王书辉,想要让全体中国人吃饱饭,除了大规模的发展化肥工业以外别无他法。只有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进步才能解决中国人最基本的吃饭问题。
所以在复兴党中央闭门开了半个月的会议之后,复兴党的工业部门第一个接到了命令。1630年下半年到1631年上半年,复兴党的各大机械厂和冶金厂,要集中力量生产合成氨设备。
铁路建设不能停,蒸汽机生产不能停,各种机床的生产不能停,各种工业设备的生产不能停,武器制造不能停,现在还要加大对合成氨设备的生产。1630年下半年的复兴党工业系统的压力真是山大的。
合成氨生产说起来真的不是很复杂。这个技术其实是十九世纪中期,也就是一八五几年就有了的技术。
可是说一千道一万,合成氨的生产过程里有个最基本的高温高压的条件。别看这个高温高压好像不怎么起眼,但是高温指的是三四百度的高温,高压指的是几百个大气压。这可不是生产高压锅的材料就可以满足的。比较形象的说,整个设备的管路需要承受的压力,差不多是十九世纪末战列舰主炮炮管的水平。就生产材料上讲,也和战列舰主炮的炮管材料差不多。
复兴党的工业水平是什么水准呢?实事求是的说,比十九世纪末完成了洋务运动的清末水平要高的多,差不多是一战前期的日本的工业水平。但是话说回来了,完成了洋务运动的清末和一战前的日本工业水平很高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咋地。
清末中国最高的工业成就,是基本自产,但是重要零部件进口的“平远舰”。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勉强能够生产五六千吨级的铁甲舰。主要零部件一样得进口。但是把这些军舰转化成十万吨级的合成氨生产设备的话,最多也就是五六套设备而已,勉强能够应付目前一个湖北根据地的化肥生产需要。
复兴党在海军装备上目前还没有发展铁甲舰的需要和条件。所以复兴党能够生产合成氨设备,但是不能够生产铁甲舰。
用不上是个很大的问题,用不起是个更大的问题。反倒是吃饱饭是最急切的问题。这和合成氨技术的发展历史正好反过来了。历史上合成氨技术是先应用于军事(它能生产咋药)后应用于民生。复兴党把这个过程变得正常了,合成氨工业就是以民用目的被建设起来的。
复兴党也是在王书辉的生拉硬拽下才勉强的具备了生产合成氨设备的能力的。就是能够生产合成氨设备,复兴党的生产能力也是做出十套来,里面最多能够有三四套是合格的。所以突然间让大家突击生产这么多合成氨生产设备,其实也不怎么现实。
按照王书辉的估计,累死复兴党的工业系统,能完成六分之一的生产目标也就不错了。缺少的那些设备,只能是他回到现代社会定制去了。
除了在生活物资和生产物资方面的准备之外,复兴党最急缺的还是人才。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即使从湖北、鲁东和辽南调出人来,在总体上也仍旧不够。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王书辉不得不强忍着不舍,从各地的少年军中抽调十五岁以上的年轻人。
与此同时,王书辉也准备把自己手里的大杀器放出一批来。
要说复兴党最神秘的地方,极少数的复兴党高层可能知道,有个叫西山基地的地方是复兴党最神秘的地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