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对咸蛋和午餐肉的追求,才使得黄立格认真好学了起来。
和那些汉人奴隶出身的劳工不同,作为蒙古人的黄立格觉得在劳工营里的生活即幸福又辛苦。
幸福,是因为每天三顿饭都可以吃的饱饱的。两个杂粮馒头,一大碗玉米粥,再加上不限量的蒸土豆。每顿饭还有一大碗的骨头汤煮蔬菜(鸡鸭骨架加上蔬菜)喝。黄立格怎么也活了十几二十年了(到底是多少年他自己搞不清楚),这样的日子他还是第一次过上。
更主要的是现在的黄立格不再需要和牲口们一起睡在脏兮兮臭哄哄的牲口棚里了。他在劳工营里每天穿着干净整洁的劳工劳动服和结结实实的帆布鞋,每天都要洗个热水澡,每天都可以睡在干干净净暖暖和和的房间里,那有着厚实被褥的床铺上。这让黄立格不知道有多幸福。
但是与之相对的则是,和那些本身就在汉语上没什么太大困难的汉族人以及那些本来就经常使用汉语的女真人不同,作为蒙古人,黄立格听懂汉语的问题不大,但是汉语和写汉语就完全不行了。
因为使用习惯的问题,在劳动营每天晚上的夜校课堂上,黄立格的学习进度非常的落后。即使有汉语拼音这么好的工具,即使有复兴军的战士们手把手的教导,黄立格在化学习上的进度仍旧非常的缓慢。
因为学习进度直接和生活待遇联系在一起,所以黄立格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好在黄立格的室友里有一个有一点儿点儿化基础的汉人奴隶出身的劳工室友,他就是那个曾经在路上和黄立格一起分享马料的朋友。在他的帮助下,黄立格的成绩才勉强跟上。
因为从海州到沈阳的铁路还没有开始动工,也因为从海州到沈阳的公路也只修到了鞍山地区,而且在公路修至鞍山后,辽南根据地开始投入大量精力进行鞍山钢铁厂的建设工作,所以除了废了不少力气,使用蒸汽轮船和专用的内河蒸汽拖船通过三岔河经浑河对沈阳地区进行的基础补给以外,一段时间内,已经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鞍山钢铁厂重点工程建设上的辽南根据地在近期阶段,还真就没办法抽出专门的人力物力来,快速开通一条从海州到沈阳的标准公路。
在这种情况下,沈阳地区很多本来可以使用机械进行的建设工作,就不得不变成纯人力的工作了。
比如在沈阳地区自己进行道路建设和房屋建设方面,本来可以使用压路机和混凝土搅拌机进行的工作,现在都变成了人力完成。再比如,很多市政建设的挖掘工作完全可以由机械来承担,现在也变成了劳工们拿着铁锹去挖了。
沈阳军管会的那些干部们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人力和机械之间巨大的效率差距后,才对他们已经熟悉习惯了的,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的那些工程机械,真心实意的感激了起来。
第五四六章、南京是个大包袱
挖土方,拆运沈阳废城里的建筑材料,夯地面等等,这些基建工作都是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两万六千多名只接受了半个月左右简单训练的各族劳工们,就是承担这些工作的主要对象。
这倒不是复兴军方面不愿意和他们一起进行重体力劳动,单纯的就是其他的那些有着一定技术含量的看图纸、做预算、搞规划、搞测量、安装设备和开机器等大量的需要一定的技术的工作,他们目前还都干不了而已。
但是即使这些纯体力劳动确实很累,但是对于黄立格来说,最累的仍旧是进行文化学习。当然了,造成黄立格的文化学习进步很慢的根子,主要还是在于他的思想上缺乏动力。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的话,能够吃饱穿暖,这是最低水平的生理需要。在这个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层面上,黄立格现在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满足。比如说,在成为复兴党的劳工之后,他吃饱穿暖的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但是吃的更好,穿的更好,甚至于娶老婆这样的生理需要现在还得不到满足。
当然从目前阶段来说,吃得更好,穿的更好这种最基础的生理需要,也仅仅能够在复兴党的直属单位,比如说工厂和农场以及军队里面才能得到满足,整个北中国能够获得这种水平的生理需要满足的人,也就在百万人左右。
至于娶老婆这样同样是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即使在复兴党的直属单位,那些工厂、农场和军队里,也只有工作经验超过三年的人才会被优先考虑,组织上会给他们安排结婚。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里面,生理需要之上,还有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在目前的这个明朝末年的环境下也好,在复兴党的初级工业化社会环境里也好,按照现实的情况来讲,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说是位于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层级。
黄立格现在的身份是基本层级的生理需要还没有全面满足的复兴党劳工营里的一个临时工,要是按照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的话,黄立格还没有对文化知识进行学习的必要。
但是按照劳工营里的制度,只有完成了扫盲教育之后,才能成为脱离劳工营临时工的身份,成为复兴党生产建设兵团里的一个生产建设兵。这样一来等于说最高层次的需要成了低层次需要的基本条件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黄立格在文化学习上缺乏动力也是情有可原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