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完全继承能传扬穿越众的文化与精神的接班人,这对于澳洲至关重要,甚至关乎到澳洲的现有国策能不能长久持存下去,无论是从大明还欧洲的移民他们或多或少都带有母国遗传下来的各种文化。
虽然这种文化有的好,有的坏,但如果一旦那种不好的文化越传越广吗,直到吞噬穿越众们的传扬的文化时,那么澳洲就真正的危险了,说到底,自打陈胜吴广开起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太多的人每逢乱世就必怀有这种冒险的想法。
其实当初穿越众之所以走共和制,民选制度,就是考虑到了未来几百年后,到了那时候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或者自己的坟墓被人挖出来鞭尸,被称为吸血鬼。
虽然现在某些人的做法也已经像吸血鬼,但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将会出台越来越严格的管理制度,至少不会让民众没有活路。
这也是为什么在澳洲能出现国有制和私有制两大政体联合执政的原因,两种制度不能说单独的哪个好,但至少都是各有各的好处,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真正起到相互制约。
国有制度的好处在于,国家处于危机边缘的时候,政府能够以国有大企业为龙头带动整体周边产业的度过难关,而私企则可以完全发挥它的资本效应作用。
从长远的打算来看,这些息息相关的政策其实都离不开接班人,如果未来没有一代好的接班人成功的接过穿越众手中的接力棒,出现任何一个大的偏差都会一项重大的变故。
所以澳洲本土人才的培养其实要比新移民中的那些成年人培养更为重要,用后世的话来说,孩子就是未来祖国的花朵,未来祖国的接班人,没有教育好这一代,将会使得澳洲彻底失去领先世界的地位。
从后世众多的例子都能看出,几乎每个国家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基本上非常重视,后世的美国实行的精英教育,也就是用少部分的天才带领大部分的平民,对拥有专业兴趣的孩子进行分类重点培养。
这种教育不能说失败也不能说成功,在这种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出的孩子,基本上朝着两个方向走,一个是朝着越来越好,一个则是越来越差,两种极端培养出来的人才就造成了美国的社会人才培养成为了两个梯队。
但这种教育在中国是不存在,因为中国实行的基础教育是一样的,所有人从小学到高中所学的知识基本上一样,只有到了大学你才能学习自己想学的专业。
不管是教育的好坏,现在最大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本土出生的婴儿率必须增加,民政局给出的报告详细的说明了理由,如果未来不能有一定比例的本土接班人,那么澳洲很有可能被外来移民文化给吞噬。
要是真的出现这种现象那绝对会让穿越众们吐血,甚至从坟墓里爬出来,不过按照文化的发,澳洲的文化很大程度是会受到来自各地的移民所影响的,这种影响可以有,但绝对不能太大。
孩子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澳洲政府最大的问题之一,不久前刚刚解决的基层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留不住人才的问题,现在却是要解决孩子增加的问题。
有时候身为议员的穿越众们甚至都会感慨自己怎么看都像一个奶妈,怎么管吃管喝还要管娶媳妇,连未来几百年后规划也要去想,这种大事当年可是想都不敢想,现在却是真实的自己等人在做。
为了更大程度上的鼓励澳洲本土婴儿的出生率,民政局在次将育儿津贴给提高了一个档次,每户每人,多生一个婴儿,将获得国家每月十元的津贴,津贴补到孩子十六岁为止。
相比于以前的每月补贴五元,这可是增加一倍,别看只有小小的五元,这五元可是够孩子吃上大半个月的了,而且在孩子还是婴幼儿时期,民政局是提供免费的牛奶供应的。
所以多生孩子基本上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损失,甚至还能拿到各种补贴,当然也有觉得好儿不在多,生了一个就不决定在生的移民,这种移民到是让穿越众大跌眼镜。
但随着育儿津贴修改版出台,可以预见未来一年内,挣个澳洲所有的城镇,到了晚上都会听到吱呀吱呀响声。
第228章 人才计划
21世界什么最值钱,当然是人才最值钱,不管任何领域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向来都是重金聘请或者高级的待遇。
这种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如果放在17世纪就要相对弱的多,无论是创造了蒸汽时代到来的英国,还是日后制造出世界第一辆汽车的德国,这些日后在科技方面完全领先于中国的欧洲国家,此时完全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欧洲三十年战争按照历史的轨迹还有六年结束,但随着澳洲人的武器出口,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先进与欧洲各国的武器流入了进去,这其中包括荷兰人有意而为,也包括澳洲老的头头走失。
如今澳洲出产的1640步枪几乎成为了欧洲参战双方各国的最佳武器,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改变决定性战场的武器之一,当然这里还包括澳洲产的16磅小口径钢炮,这种小炮据说整个欧洲战场就只有不到十门。
别看只是十门,据说在不久前的荷兰与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的一次小规模冲突中,可是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直接扭转了整个战局。
所以荷兰人现在对澳洲的武器,是极为重视,据说已经让范迪门联系澳洲人大规模采购军火,精明的荷兰人,大规模的采购可不当只是为了自用同时也有销售给盟国的打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