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同志,我们比预计南下的时间已经晚了正正半个月的时间,g集团军休整了差不多20天,刚刚才贴近库尔斯克地区……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即便是用原本规模的部队南下,也没有什么作用了。”朱可夫遗憾的对斯大林陈述道:“如果您问我该如何是好,那我会集结更多的部队向南移动,在库尔斯克地区与德军决战。”
“那么,现在,你需要多少南下的部队呢?30个师?还是35个师?”斯大林听着朱可夫把自己的话说完,然后才开口问道:“怎样来阻止德军发挥其空中优势,怎样一举打垮德军的最精锐集团军,你有自己的想法么?”
“首先,斯大林同志,任何作战都会有风险。”朱可夫回答道:“我会集中我手里的全部装甲力量,南下正面顶上正在缓慢北进的德军g集团军。挑选等待一个不好的天气决战,因为我们兵力上有优势,所以我有信心击溃这支德国部队。”
他顿了顿,然后开口继续回答斯大林的问题:“我需要40个师,整整40个师的部队!如果战役进入僵持阶段,甚至要用上从远东抽调过来的那10个新的师作为预备队。”
☆、898北辙
“那么,去做吧!”斯大林看着朱可夫,点燃了自己手中的烟斗,然后叼在嘴上笑了笑说道:“我支持你!我以苏联领袖的名义支持你,去击退侵略者吧!朱可夫同志!”
“嗡!”偌大的会议室内,一下子沸腾开来,大家都在议论纷纷,不知道究竟为什么,斯大林会下达如此坚定的南下命令,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十几天的时间里,让这位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产生了必须南下决战的想法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一份来自远东的军事情报,这份情报现在还属于绝对机密,因为一旦这个机密被公开,那么不少苏联内部的骑墙派,就会产生动摇了。因为这份情报非常简单,日军调集了华北还有山东等地区的10万精锐部队,开始沿着铁路线和公路线,秘密的北上了。
说是秘密的北上,可是日军的行动难免被一些有心人发现,毕竟抽调整整10万大军,向特殊环境地区开进,那动静可以说是要多大有多大——中国那个时候铁路公路还不多,一点儿可以隐藏的条件都没有。
为了维持当地的治安,日军还强行扩充了一部分中国占领区的伪军,征召了不少本土不适龄的青少年和中年人,在这些被抽调兵力的地区服役,以保证占领区的绝对安全。这些部队和被挪走的部队相比差了太多,一下子让这些地区的日本移民有了一丝日薄西山的感觉。
德国在二战开始前,算上周边地区的日耳曼遗民,加上亲德地区的一些势力在内,勉勉强强凑出了1亿的人口,整合了占领区的工业资源,最终武装起来的部队在数量上也依旧是捉襟见肘。
日本工业底子还不如德国,人口也不如德国多——但是以为日本的战略实在玩的太烂,所以日本的战线却要比德国拉得还长。这就让日本的兵力不足问题更加凸显,也更加致命起来。
还是比较德国,虽然德国的兵力与占领区的庞大相比较起来并不多。可是大部分德军都拥有较高的军事素质,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比例位居世界第一,这就让德军至少在质量上可以弥补一部分数量上的不足。
可是反观日本,其扩军的思路简直就和穷途末路的另一个时空中的希特勒纳粹德国如出一辙。随便给新招募的士兵训练几天,然后发上一支步枪,就拿来当做一名不兵来使用了,这就未免有些太过儿戏了。
步兵师并非是单纯由步兵组成的作战部队,为了拥有对抗敌军大部分部队的能力,步兵师往往需要编入炮兵部队来提供火力支援,编入反坦克炮部队来提供反装甲能力,所以一个步兵师事实上也不是“纯”步兵师。
而现在的日本,为了支援海军的生产,差不多压缩了能够压缩的一切产能。大炮这类奢侈品少之又少,基本上都供给了甲级师团和乙级师团了,后成立的师团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像样的火炮。
105毫米口径的重炮(参考重型坦克的日本定义,不要大惊小怪)没有,只好用75毫米的野战炮来替代;75毫米的野战炮产量不够,就用60毫米迫击炮来替代……最后替代品成了掷弹筒,手榴弹。
甲级师团原本定员28000多人,差不多是中国一个师的几倍。结果扩军的时候组建的乙级师团就有点儿悲催了,人数衰减到24000人,不过好歹还有骨架在。而到了现在,日本的丙级师团和丁级师团动不动人数就1万3000人甚至是1万1000人——日本的师团终于在1939年的4月份,诞生出了和中国的师级部队一样人数的怪胎。
后来日军组建的一些个部队,其实说白了,按照德国国防军的部队标准,最多只能算是人数超多的步兵团,叫做师实在有些勉强。当然了,如果算上日军那些所谓的装甲部队来看,日军部队的规格就更让业内人士绝望了。
把日本的装甲部队计算在内,那些所谓的装甲旅团,甚至是大队联队,战斗力估计也就和德军的一个装甲营差不多,这还是单纯的换算战力结果。如果真的打起来,估计日本的坦克要被德国装甲部队打一个全军覆没,也还打不坏一辆德军坦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