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界级阴谋_[法]贝尔纳·布尔蒂克斯【完结】(7)

  2007年,瑞士心理学家帕斯卡·瓦格纳·埃格(Pascal Wagner Egger)和阿德瑞恩·邦瑞德(Adrian Bangerter)透过与维罗尼克·康冰·文森相似的分析指出,“阴谋论”可以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指控权威派(来自“体制”的阴谋)和少数派(将矛头指向少数社团和恐怖分子)。

  通过互联网,游戏(如《燃烧战车》),电影(如《终结者》、《移魂城市》、《黑客帝国》)或书籍(如约翰·勒卡雷的《不朽的园丁》、托马斯·平松的《万有引力之虹》和菲利普·迪克的《乌比克》),正如历史学家皮埃尔·安德列·塔基埃夫(Pierre Andr é Taguieff)所言,“阴谋论”迎合了一种“世界中邪了”的需要,它参与了一种“世俗化形态下的信仰的重新配置与宗教的升华过程”。拉乌尔·热哈尔戴对此分析也表示认同,他认为,阴谋的神话是对一个代表善的团体——教会进行研究所得出的必然结论。阴谋在此成为“默认意愿的负面反映,这种倒错愿望的表现或多或少是无意识的,但却总是未能得到满足的。”

  皮埃尔·安德列·塔基埃夫总结出阴谋论的四大结构规则,它们从非科学的简单诠释出发,建立在先入为主的预测,与“无风不起浪”的常识基础上:——没有什么是偶然发生的;

  ——所有一切都经过刻意掩盖;

  ——没有什么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

  ——所有一切都与秘密相连。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认为,这是一种对大众一致性需要的回应。在其著作的第三卷,也是最后一卷《极权主义起源》中,阴谋论被认为是极权主义产生的基石,因为以假设性的阴谋论来解释事件会把大众凝聚在一起,消除他们的疑惧,将他们引入极权主义的逻辑中。她还认为,阴谋论响应了所有那些“既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宁愿只相信想象,任由自己被那些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自身严密性的阴谋论所吸引”。作者明确指出:“大众对现实性的逃离是其对不能尽情生活和无法继续生存的这个世界的鞭挞,既然偶然性成为现实的至高法则,人类总需要不断地将混乱和偶发的状况转化进一种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图解中。”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法国,和法兰西银行相关的两百个家庭被视为无数阴谋的主角;在德国,希特勒曾于《我的奋斗》中断言犹太《主业会议定书》策划阴谋;在美国,1979年众议院刺杀案调查委员会多次论证的结论都认为约翰·肯尼迪死于阴谋,而至于如今的危机,则被视为国际金融利益集团策动的一次阴谋。

  “阴谋论”的提法有时也呼应了来自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需要。曾被《纽约时报》(如果你读过约翰·布里克蒙John Bricmont2001年4月发表在《外交世界》上的文章,你应该知道该报并不太喜欢乔姆斯基)评为仍在世的最重要的知识分子的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生于1928年)既是语言学家与哲学家,同时也是西方社会意识形态机制分析家,以及美国持不同政见者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断言:“‘阴谋论’已经成为智慧的代名词,是当人们不想让你对真正发生的事进行思考时通常会说的话。”他进而谴责此理论的拥护者篡改历史和事实,蒙蔽公众或只想找个替死鬼。

  按照这样的逻辑,质疑官方提供的真相可能反被认为是一种欺骗的行径,甚至也成为“阴谋”的一部分。反之,如果不去举证阴谋,就要给出真的不存在阴谋的合理解释。糟糕:给出的解释也可能被列入为欺骗行径添砖加瓦的企图。为了存在下去,“阴谋论”只能摆脱明确的依据,变得越发模糊暧昧。通过镜子的简单戏法,或者诡辩逻辑的套中套,它便可以自我证明和自我支持。

  当阴谋论的证据被视为妄想症的表现而遭到怀疑时,则也可能掩盖真正的阴谋。记者兼“伪旗行动”(即假扮成敌对阵营发动恐怖袭击,从而以此作为攻击敌对阵营的借口[3])研究专家维布斯特·塔布雷(Webster G.Tarpley)断言,9·11事件是由来自美国情报机关和政府内部的势力集团策划的阴谋。他认为:“撰写政治历史作品不可能没有假设,是否存在秘密协定,我们可以在其采取的行动和对未来的影响上得出结论……无论是谁,如果优先将存在阴谋的可能性完全排除,都将陷入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困境。我们由此可以推断,众多后现代学界对假设阴谋论的恐惧,实际上掩盖了他们对政治思想本身的厌恶至极。”

  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 1902-1994)在其著作《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中认为,阴谋论产生于历史相对论(Historicisme),在那里,只有历史才具有建立和解释人类真相,或提供给世界一种解释性体系的力量,并由此导致悲剧性错误的产生:极权主义、法西斯、纳粹……这种教给我们用阴谋的标尺分析历史的方法是错误的。他说:“阴谋家很少从他们的阴谋中获益……我们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行为的结果并不总能被提前预见;因此,阴谋论者对社会的看法并不真实,因为它来自于假设所有的结果,甚至那些可能完全由本能自发产生的结果,都是那个想要此结果的人的行动所预先规定的。”事实上,非常少的行动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向预计的结果,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节外生枝。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