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材点头说道:“李大人此举,确有必要。将来我雄唐所人口益多,管理更是不易,若不提前做好准备,恐难应对。”
“我亦是此意,这样,这户口本簿和腰牌证明,由长材你设计制作。该制度实施之后,凡我雄唐所百姓与军士,皆需上户口,带腰牌。如此一来,可有效管理百姓,提防细作,安排各项工作也甚便利。”李啸肃然道。
“在下谨遵大人之令。”
两天后,由李长材设计的户口本样本与腰牌样本递送给李啸。
李啸看了下,户口本由结实牛皮纸制作,约六开大小,上面分了好几页,每页都注明了这户家庭成员的姓名、男女、年纪、籍贯、住址之类信息空格,以便到时填写。
而李长材设计的腰牌则更细致。一块一寸见方的光滑细致的杉木腰牌,正面刻的是佩戴人姓名、籍贯、编号。
背面则是行书所写的雄唐所三字,旁边一行楷书小字:“凡雄唐所成年百姓,皆需佩戴此牌,以备验看。若有遗失,需速去民政司补领。”
李啸点头笑道:“长材你的设计,甚合我心,就先从马耆山的家属中开始实施吧。”
第一百三十四章 军属分地
readx; 又过了三天,马耆山狮子峰上的议事大厅,李啸正与李长材与付铁商讨登记造户的细则,李忠文、刘扬壮、刘一显风尘仆仆地进来,将雄唐所的统计报告交给了李啸。
“禀大人,据学生等人实地察验,我安东卫雄唐所,北至灵山卫夏河前御所,南到日照城前绣针河,东抵大海,西接莒南县与五莲县,西面地界与我军所驻的马耆山连为一处,整体为东西长,南北窄的地势。据我等测估,雄唐所之地方圆共有800多里,是原左千户所的两倍有余。”李忠文率先讲道。
“那可知雄唐所土地情况为何?”这是李啸最关心的问题。
“禀大人,据我等调查,雄唐所现有耕地约有二千多亩,基本是在靠近日照城的南面一带,品质皆为中下之地。其余土地,小部分地区为杂草灌木,大部分地区为乱石盐碱地。”刘扬壮拱手说道。
“什么?耕地才只有二千多亩?”李啸听到这个数字,忍不住表示怀疑。
前世的他看过明末的资料,明朝万历年间,江南之地一个千户所中,耕地常在万亩以上,在南直隶太平府建阳卫、苏州府镇海卫之类的富裕卫所,其中一个千户所更有多达两万多亩的上好熟田。哪怕是在北方边地的大同镇,宣大镇等地,一个千户所最少也有六七千亩耕地。而现在自已拥有两个千户所还大的面积,却只有可怜的二千多亩耕地。
这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李啸突然想到什么,他长叹了一口气,在心中苦笑:“朝廷真是用心良苦啊。”
李忠文在一旁接过话来:“禀大人,我等仔细查过,确实只有二千多亩田地,基本为原先各个千户所的将领的私人庄田,自耕农极其稀少。这些安东卫原有卫所将领逃离雄唐所后,其下的佃户也基本全部逃光。现在雄唐所中。不包括沿海渔民,只查得各处散居百姓共1253人。”
李啸复叹道:“雄唐所土地贫瘠,人口鲜薄,虽说早知情况如此。却未曾想到竟只有这么点百姓。”
李长材闻言,眼中却突然精光一闪,忙说道:“大人,现在安东卫一分为二,各千户所也名存实亡。在下觉得。不如趁机全部收回这些无主庄田,优先赏赐给我军有功将士的家属耕种。如此,既可先解决一部分家属人员的的工作,日后,他们缴纳粮税,也可为我军多少增加一些粮食储备。”
李啸点头道:“长材这个建议极好。优先给有功军士家属土地,定会大大激发将士们作战的积极性。我准了,可立刻实施。就按军功大小选择军士家属吧。”
刘一显在一旁发问:“那大人打算一户家属分多少土地?”
李啸反问道:“刘叔以前也是老庄稼把式,你觉得分多少好呢?”
刘一显见李啸询问自已,忙道:“若是一般的五口之家。则要二十亩的土地才能养活全家人。现在我军中军士,皆为流民兵员,家属甚少,一户人家最多不过三人,大部分只有一二人,就按每户分给十五亩吧,虽然都是中下品质的田土,但可保全家无饥饿之虞,尚可缴纳一些余粮。”
刘一显说完,刘扬壮补充道:“刘甲长的安排甚好。李大人,我等还需考虑,这些田土应该只分给有劳动能力的家属,这才能保证耕作顺利进行。”
李啸点头道:“两位的建议很好。就按每户十五亩划分吧。从有军功的家属中,挑拣出除了自家的战兵外,至少还有二名已成年家庭成员,并有劳动能力的家属,给他们分发田地。”
李忠文问道:“同知大人,那现在田土分发下去了。那每户的农具、耕牛、种子之类该如何解决呢?”
李长材闻言,连忙说道:“这些新分田地的农户,皆不熟悉当地环境,我军可统一从安东卫城先行筹买,各分田农户再从我军处分购农具与种子,然后耕牛按十户人家分一头耕牛为基准来集体购买。”
李啸点头笑道:“到底是人多智广,各位的建议都是极好的。这样吧,每十户人家设为一里,内设里正一名,由这十户人家中品德良好年纪较大者担任,耕牛由里长负责管理,各户耕田用牛时,从里长处领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