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只是沉默不语,他对于陈旭的出身,多少还是有些心怀芥蒂。
好似看出了自己儿子心中所想,陈纪谓然一叹,反问道:“长文可知我陈氏的来源?”
陈群闻言一愣,当即有些羞愧地说道:“孩儿知错了,我陈氏也并非一直显赫,祖父年少时期,亦是家中贫困。”
“我不该因为大将军的出身,而对他抱有成见。”
他还以为,自己父亲提起祖父的事迹,是想要让他明白,出身不能决定,却可以改变。
正如当初的陈寔一样,他亦是出身卑微,最后却名满天下。使得颍川陈氏,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微微摇了摇头,陈纪从床上摸出了一本书。他对着这本书,脸上露出了恭敬的神色。
足足沉默了半柱香的时间,他才将这本书郑重的交给了陈群,说道:“长文现在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族谱也是时候交给你保管了。”
“族谱?”
陈群心中惊讶莫名。
区分一个家族是否底蕴过人,除了要看近三代是否有人出仕以外,族谱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
对于那些传承久远的大家族来讲,他们的族谱甚至能够详细记载,几百年内家族的族人。
仅仅凭借一个族谱,就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祖上是否有人担任过大官,也可以显露出一个家族的底蕴。
而普通百姓家中,极少有人能够保留族谱。纵然有,也是保留在一个大宗族的族老手中。
陈寔出身不好的事情,长文早就知晓。在他的映像中,颍川陈氏不应该会有族谱才对。
趁机交出了族谱,好像卸下了一个重担,陈纪长长舒了一口气,说道:“打开看看吧。”
长文翻开族谱,第一页就写着:大汉开国丞相陈平。
“这,这怎么可能?”
陈纪轻笑两声,说道:“这有什么不可能?”
原来,陈氏因为陈平,在大汉开国之初显赫无比。陈平去世以后,先后有三代人世袭陈平的爵位。
然而,陈平当初虽然显赫,仇家也并不少。陈平后人即使世袭了陈平的爵位,陈氏仍旧渐渐没落。
陈平的重孙陈何接替侯位,在他为侯二十三年之时,为仇人陷害。而后以抢占他人妻子的罪行,被处以死刑,封国被废除。
自那以后,整个陈氏彻底没落。
没了封国的庞大陈氏,自然是分崩离析,族人纷纷迁徙往其余郡县。其中一支,正是颍川陈氏。
颍川陈氏历经数百年,虽然状况越来越差,却始终保留着族谱。但是他们不想辱没了先祖,这才一直隐瞒了祖先是陈平的事情。
只有每代的家主,才能保管族谱。这也是为什么,陈群不知道族谱的事情了。
看着震惊的陈群,陈纪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依照族谱来讲,陈文昭其实是你族弟。”
第439章 祭天祈雨
得知自己家族与东郡陈氏的渊源以后,陈群不再犹豫,拿着文昭的征辟文书,星夜奔赴蒲坂。
也许在后世之人看来,经过几百年的分离,纵然他们祖上有些渊源,也不可能再有丝毫亲戚关系。
然而,华夏古代对于宗族的概念,却是非常浓烈。
何为宗族?拥有共同祖先、共同姓氏人群的集合,就是宗族。
宗族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宗祠,一个是家谱。宗祠指的是宗族祠堂,里面供奉着一个家族的历代祖先。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一般来讲,族长行使权力都在祠堂之中;族内后辈子孙的教育,也大多都在这里。
华夏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就是对于祖先的祭祀了。
宗祠是宗家血脉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历代帝王将相,都将宗祠看作国家权利的象征,统治人民的支柱。
祠堂的出现,与家庙,神庙有极大的联系。上古先民时期,只有天子、神灵才有资格拥有祠堂。
《周礼》规定:最大的家庙当属天子家的太庙,其次是各诸侯,王公的宗庙,这一级一级区分下来,才轮到了士大夫。
至于普通庶民,根本没有没资格建造祠堂,只能路祭。
民间祠堂,是从西汉开始出现并逐渐兴起的,汉代祠堂是建筑在墓前的祭祀场所,祠堂多为石质,又称石室。
西汉乃是华夏封建社会的初期,风气还是极其开放的,哪怕民间百姓建造祠堂不合礼法,朝廷仍旧没有过多的干涉。
然而,此后数代由于等级制度的禁锢。天子以及王公贵族,为了彰显自己身份的显赫,就开始禁止民间私立祠堂。
那些有资格拥有宗祠的家族,却是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明代嘉靖皇帝,颁布了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民间建立宗祠才获得合法的地位。
可以说,在汉代是否拥有家族祠堂,亦可看出这个家族的底蕴是否深厚。
若是颍川陈氏,能与东郡陈氏联合在一起,就可以重建家族祠堂。这对于每个陈氏族人来讲,都是一件值得让人期待的事情。
于宗族来讲,第二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族谱。
然而,万物有阴就有阳,有兴就有衰。哪怕一个家族再如何强盛,也终究有败落的时候。
树倒猢狲散,随着家族的败落以及族人的出走,族谱经过一代又一代改变,终究还会变得面目全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