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道:“世家子弟接受的教育,要远远超过普通百姓。再加上他们家族在朝中有关系,自然能够有机会出仕。”
“长年累月下来,世家越发强大,各种关系越发错综复杂,这才逐渐掌控的朝中以及地方。”
说白了,在汉代正是因为那些世家大族,他们对知识进行垄断,相互举荐家族子弟,这才导致普通百姓出仕艰难,世家势力越发强大。
说到这里,陈旭心中猛然一惊。
假如他果真推广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就会打破世家对于知识的垄断。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些大族愿意看到的。
直到此时,他才知道贾诩为何沉默,李儒为何皱眉了。
至于司马懿的心思,他却是有些猜不透。
因为司马懿本就出身名门望族,若是文昭普及教育,对于他们家族的冲击力,也绝对不会太小。
没有办法进行知识垄断,世家就不可能经久不衰。
第442章 张辽中伏
好不容易才摆脱了平民、黄巾贼的身份,与颍川陈氏、东武阳陈氏的合并,更是令文昭跻身于士族行列。
假如此时的文昭,果真不顾一切的大量分发书籍,一定会将那些有深厚底蕴的世族,推向他的对立方。
当然,也可能有不少一心为公的名士,会赞成这种做法,陈旭也能够得到天下寒士的认同。
然而,得到与失去的相比起来,短时间内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没有来到汉末,陈旭从来不敢想象世家们庞大的能量。
就是因为他没有一个好的出生,这才花费了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拥有了今日的一切。
其中的一下艰辛,又有何人知晓?
考虑再三以后,陈旭终究没有大规模普及教育,也没有公布被改进的造纸术,以及活字印刷术。
现在的陈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借助世家的能量。公布这些,打破世家垄断知识的时机,尚未成熟。
普及教育,其实就相当于一次史无前例的革命。自古以来,想要改革都会遇到极其强大的阻力。
哪怕是那些大统一的王朝,都有许许多多因为改革,而触犯了某些权贵的利益,导致功亏一篑的事迹。
更何况,现在的陈旭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诸侯。有些事情,并不是现在的他所能触及的。一旦稍有不慎,都可能会惹祸上身。
发明活字印刷好么?好!
普及教育好么?好!
相信绝大多数人,被问及这两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这么回答。然而,知道答案是一件事情,但是他们却不想自己的利益被触及。
正如战国时期的秦国一样,当时的秦国贫穷、落后、而又野蛮。
秦孝公与商鞅为了强国富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触动了秦国老士族的利益。
虽然事实证明,商鞅之法乃富国强民之法,但是那些秦国的旧贵族,仍旧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停阻挠新法的实行。
甚至在秦孝公去世以后,逼死了商鞅、废除新法,让秦孝公与商鞅一生的心血,都付诸东流。
若非秦惠文王乃一代雄主,最终全部消灭老贵族,重新使用新法,恐怕也就不会有横扫六国的大秦了。
那些秦国的老贵族,他们真的不知道秦国新法,对于国家、百姓的好处吗?绝对知道!
还是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的利益得到了冲击,自然会与商鞅成为死敌。
假如文昭真的大肆印刷书籍,打破世族、豪强对于知识的垄断。他所遭受的阻挠,甚至会远远超过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这种事情所产生的严重后果,绝非现在的陈旭所能承受的。
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并不能一蹴而就。要么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以春雨润无声的方式,慢慢实行。
要么就只能等到天下统一,待陈旭彻底掌控国家的军政大权以后,以雷霆手段强行实施。
削弱世家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历史上曹魏王朝的覆灭,未尝没有因为打压世家,提拔寒门的缘故。
文昭拜托陈纪帮忙,找到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名士,准备在蒲坂东郊建立起一个书院。
这个书院,不仅要培养陈氏集团的下一代,还会接纳不少聪慧的寒门子弟。对于那些寒门子弟,书院更是无偿提供书籍。
以前没有印刷术,所有的书都是手抄本,书籍异常珍贵。那些寒门之人,根本不可能拥有书籍。
文昭虽然暂时不可能普及教育,却可以先培养一批寒门士子,为后来早作打算。
这一日,陈旭难得有了空闲的时间,在家中阅读张角遗留下来的‘太平要术’。
‘太平要术’又名‘太平清领书’,是东汉原始道教重要经典。原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
其卷帙浩繁,内容庞杂。
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之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
其说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法,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有代表下层民众反对统治者恃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的思想。
虽然在文昭看来,其中的内容与很多地方,都有些夸大其词,乃是无稽之谈。不少主张也显得有些太过理想化,在现实中绝对不可能实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