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新建的这个太学,与以往的太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这个书院虽然名义上称之为太学,却完全是按照文昭的意思,新建的一个学院。
以往的太学,教授《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
然而文昭创办的这个太学,却以教人读书识字,开启民智为己任。但凡有立志于读书之人,经过考核以后,都可以进入太学学习。
对于那些家庭贫困的学子,太学还可以给他们提供工作,以及免费的书籍,让他们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读书。
与传统太学不同,文昭新建的这个书院之内,增添了许多科目。
除了传统太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外,这些科目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种为军事类,教授武艺、箭术、兵法;第二种为内政类,专门教授处理政务、人际关系、治理地方。
至于第三种则是包罗万象,没有定论。文昭来自后世,自然知道科技力量的强大,他也晓得工商制造业的重要性。
这第三种类型,就包含了商业、工匠、铁匠、发明、种田等各方各面。可以说,这个类型包罗万象,将那些曾经受歧视职业,几乎都包含了进来。
当然,文昭在建立这个太学的时候,遭受到了极其强大的阻力。哪怕他麾下的谋士,也有不少人反对。
一开始当文昭提议重建太学的时候,满朝公卿全都欢呼雀跃。
当年由于太学生支持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当政,而被打上‘党人’的标签,数以千计的太学生被逮捕和囚禁。甚至还有不少太学生,被宦官处死。
自那以后,大汉的太学彻底没落。后来经过董卓乱政、迁都,太学更是完全消失。
文昭假如真的能够重建太学,朝中公卿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然而,当众人听闻,文昭要建一个不伦不类的太学之后,他们当即坚决反对。
在众人看来,太学就应该是个纯粹的地方,教授军事方面的知识,就会让这个充满儒雅的太学显得有些暴力;教授那些贱业,更是侮辱了太学这个名字。
面对朝中大臣激烈的反对,文昭终于开始独断专横,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强行要求天子答应建立这么一个书院。
在文昭的坚持下,天子以及百官也都毫无办法,只得同意开办这个不伦不类的书院。
然而,在百官的强烈要求下,文昭最终还是将太学一分为三。其中教授传统经学的地方,独自开辟成一个地方。
至于培养内政人才,也被他们合并在了一起。在这些朝中大臣看来,只要学好了传统经学,治理国家完全没有问题。
文昭虽然可以独断专横,却也不想跟这些人关系弄得太僵,就答应了他们。
而且他也觉得,传统经学也有极大的价值。不然的话,也不会培养出三国时期那么多的顶级人才了。
做到这里,文昭干脆将教授军事、以及教授杂学的部门,也都单独开辟了一个地方。
现在这两个地方,虽然名义上都挂着太学的名头,却根本没有朝中大臣愿意前去授学。
不得已之下,文昭让程昱暂时挑起军事分院的担子,教授学生们一些军事常识。他还准备让军中将领,也都抽时间为这些学生讲解实战军事。
至于杂学分院,文昭却是让马钧担任分院院长。此时的马钧,因为发明了很多强大、实用的东西,已经被文昭请封为将作大臣。
马钧听说自己要当杂学分院的院长,自然是满口拒绝。在他看来,自己只会一些奇淫技巧,根本上不了台面,完全没有能力担任分院院长的职位。
然而,面临文昭的强行任命,他也毫无办法,只得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去。
此时的三个分院,传统经学分院,得到了朝中大臣,以及不少名士的赞颂、支持,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
军事分院倒也没有多大问题,程昱等人,以及文昭麾下的将领,完全可以让这个分院慢慢成长起来。
唯有马钧的杂学分院,却显得有些凄凉。除了马钧、赵风以外,根本没有其他的导师。而且他们两人,也不知道应该教授什么东西。
马钧无奈,只得苦着脸向陈旭求助。陈旭闻言,亦是感觉一阵头大。
他创办这个分院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再歧视其他职业。他还想通过发展各行各业,促进国家的繁荣,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然而,具体操作文昭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让他领兵打仗还没有什么,但是处理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他还是习惯当甩手掌柜。
无奈这下,文昭只好强制征召了不少铁匠、木匠、商人、方士、老农,让他们在杂学分院自己讨论。
至于以后,到底会不会弄成一个笑话,文昭却是不得而知。
太学建好之后,在整个关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三个分院都开始招募学生,不少世家子弟以及寒门士子,纷纷涌向传统经学的分院,几乎将传统经学分院的门口踏破。
许多穷苦百姓,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希望能够挤进太学,好光宗耀祖。
也有不少热血青年,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报名了军事分院。只有杂学分院,却是应者寥寥,无人问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