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老大人……去了……”
在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唐浩然同样只觉得眼眶一热,他甚至不愿意再说其它,对于李鸿章这个人,他一直怀揣着极为复杂的情感。
他们像是师徒多过敌人,像是长幼而多过同僚,多年来,两人之间的接触虽不多,但唐浩然却知道,如果没有李鸿章对自己的“纵容”,自己又岂会一路走到现在。而现在,他死了!
尽管他相比另一个时空多活了两年,但是现在,他却随着他一手维护的帝国一同死去了,难道这就是他的宿命吗?
在另一个时空中,李鸿章用自己的生命与尊严,一次次的去维护着那个腐朽的满清帝国,落下了无数的骂名,却维系了满清帝国的存在。
终其一生,他“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所以,在另一个时空中梁启超才会认为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所以,他才会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这看似公允的评价,实际上同样是建立在对李鸿章的不了解之上。只有身处这个时代,身处这个位置,才会知道李鸿章身处的困境。事实上,谁又有理解呢?即便是自己,又几岂曾理解过这个在近代国家变革的阵痛中,一身痛感苦恼之人。他波折万丈的人生,犹如近代中国的动荡起伏。在晚清李鸿章保持了长达27年最高实力的地位,是他支撑了大清帝国苟延残喘。以至于外国对李鸿章的信赖远远超过紫禁城的皇帝,如果没有这样的有能之士,所谓的“我大清”恐怕早已被列强蚕食殆尽。
即便是现在,西方人对于李鸿章的推崇也远高于自己,他们为什么会那般的推崇他?闭上眼睛,唐浩然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另一个时空中,当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出之后,美国《华盛顿邮报》用标题为《中国的巨大损失》进行的那个报道。
“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格拉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从孔夫子的年代直到如今,这是一场漫长的哭泣,而在世纪之交的当下,人们依然充满疑惑:中国及其4亿人民,果然诞生了如此一个伟大的人物了吗?……对李鸿章公务生涯的回顾,将得出一个令人悲伤的结论:他无数次地将中国人从无知而导致的麻烦中拯救出来,却每次都被指责受贿及不忠。”
现在,李鸿章去世了,随着他贡献了全部忠诚的满清一起去世了,也许,这恰恰诠释了他的一生。
“陛下……”
“去天津吧!去送一送老相国吧!”
在道出这句话之后,唐浩然一头钻进了自己的专用车厢里,关门之前交代跟过来的汪大燮说道。
“到达天津之前谁也别来叫我。”
“陛下,还有一份电报,是,是从京城发来的。”
又是一封电报,这是从京城发来的电报,电报的内容同样是文言文只有一个核心,就是请自己进京登基,主持国政,电报中透露出了一个消息——慈喜与光绪都死了……看到这个消息之后,唐浩然心情才略微轻松一些,看着电报,他知道,他的帝国在自己的手中诞生了,现在,再也没有任何可以阻挡他的力量了,即便是曾经试图阻挡他的力量,现在也在他的面前选择了臣服……
第307章 彼得堡阴云
9月27日,寒风凌厉,这寒风自人心发出,此时整个圣彼得堡、整个俄罗斯都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所萦绕——战败了!
这个消息来的是如此的突然,以至于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在欧洲各地的报纸报道这一新闻的时候,报道着庞大的第二太平洋舰队是如何毁灭于勒梅尔海峡的时候,在欧洲的报纸长篇累牍的报道着这一新闻的时候,在俄罗斯,每个人都被惊呆了,曾几何时,他们曾满心以为在第二太平洋舰队派出之后,这场战争就会结束,中国人是不可能在海上抵挡他们的力量,但现在,这一切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笑话似的,俄罗斯败了,败的很惨。
在圣彼得堡的冬宫,当侍从将军把这个消息告诉米哈伊尔二世沙皇的时候,每一个宫侍都听到了沙皇的咆哮。
“我的舰队!”
几乎是一夜之间,俄罗斯帝国的、米哈伊尔的舰队没有了,然后,他整个人都处于恍惚之中,随后有消息说,刚刚返回冬宫的沙皇陛下回到了皇村,回到了夏宫,显然,对于他而言,他需要时间去消化去接受这个消息。
当然,对于这一切,没有人知道,至少普通百姓从不知道这个消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突然的战败的消息,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惊愕之时,更多的却是愤怒。
“该死的,怎么能败了呢?”
“我的弟弟、我的弟弟在舰队上……”
在普梯洛夫工厂这座俄罗斯帝国最大的工厂中,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几名正在休息的工人在那里大声的谈论着“勒梅尔海战”,在那一片讨论声中,伊里耶夫列则放声痛哭着,为他的弟弟,此时,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的他,整个人已经筋疲力尽了,而这个坏消息,更是让他整个人陷入从未曾有过悲伤之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