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许多米商对粮食公司有着颇多的怨气,但是于赵普升看来,这粮食公司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毕竟,高价粮总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粮食公司有时候也是米商的朋友——比如在农民借粮还粮的过程中,因为粮食公司不直接收购农民的粮食,这个时候,粮商则可以借机压低谷价,而农民为了偿还到期的债务,则不是不接受低价。
也正因如此,赵普升从不觉得省营的粮食公司是竞争对手,反倒因为他的主动合作,一直以来颇得粮食公司的欣赏,甚至因此多次得到民政官的嘉奖。当然商人言利,这一点从骨子里都是无法改变的,他之所以同粮食公司合作,同样也是为了利益——凭借着与政府良好的关系,使得民生米业垄断着多地的米市。
“济山,你知道从帝国建始到现在从上海至武汉长江沿线诸城增加多少人口?”
突然,赵普升把话锋一转,看着面前的王裕民的反问道。
“470万,全国城市新增人口超过1500万,这些人,一年要吃多少粮食?”
作为米商,赵普升关注的并非仅仅只有粮食的收成,他同样更关注市场,关注着市场的需求,而相比于传统的商人,接受过系统商业培训的他更注重数据。
“总经理,今年应该会突破1800万人,从帝国建元至今,国内各地均大兴土木,别的地方不说,仅仅南京京畿一带,就有二十余万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再加上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工地,南京周边的各业工人至少百万之众,至于从上海到南京沿江一带,这两年纱厂、布厂几乎每天都有新厂开业,于纱厂工作的女工何止百万,民政大臣不说在报纸上说嘛,十年内,国内城市人口就将突破一亿人!”
提及一亿人时,王裕民的呼吸都显得有些急促,一亿人是什么概念,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其中的40%-50%都将集中的从上海至武汉一带的“沿江都市圈”,粮商喜欢人,城市人口越多,粮食的用的便越多,市场自然也就越大。
“先不要说一亿人,就是这新增的1800万人,哼哼……”
面上挤出一些笑容,赵普升把话峰微微一转。
“两年前,朝廷借着“地税风潮”,重新量地,量出来多少隐地?差不多三万万亩隐地!三万万亩,那些隐地大都都成了所谓的“无主之地”,然后被朝廷没收了……”
赵普升提及的是两年前的“旧案”,受限于测量技术以及其它种种原因历朝历代民间“隐地”都实属正常,但基于现代测量技术进行的测量,却使得大量民间“隐地”被量出,而在朝廷限定的时间内,并不是所有人都如实将隐地上报进行登计,从而导致“隐地”变成“无主官地”,而朝廷随之借着“风潮”的紧急状态造成的高压之势,将“隐地”一率加以没收。当年可谓是怨声载道,可经历过“地税风潮”后的士绅、百姓却无人敢言不。
“去年,官府通过公地放领的方式,把这三亿多亩地尽数放出,放给无地、少地的百姓,数千万户贫民因此受益,家家户户给皇上立长生牌位,这事不是号称是新朝第一德政吗?”
当然这一德政是建立另外千百万户家业受损的基础上。
“今上仁爱,实是我等国民之福气……”
王裕民的话到不是肺腑之言,毕竟他们家当初就被查出了一百四十余亩隐地,按照相应的法律条文,隐地超过三亩者,一率视为无主官地加以没收。换句话来说,仅此一项他们王家便损失数千元。
“福气不福气的,我不知道,也不在乎,可我知道,这公地地租是折成现金的,也就是说,除了税,还有地租,皇粮国税,谁人敢欠?所以今年,这粮价至少能比去年压低五成以上!因为无论如何,他们都得卖粮交税!”
“总经理,你的意思是……”
王裕民看着总经理,从总经理那冷冰冰的话语中,他读出了对方的意思来。
“压价,把今年的谷价压下去!你要记住,无论咱们压到什么价,他们都得卖!”
第353章 应对
浓厚的云层像毯子一样整晚笼罩在南京,这座帝国首都的上空,直到清晨仍然没有散去,在城市附近的紫金山区已经下起了细雨,雨和雾使得这座江畔的城市显得雾气迷蒙的,水天交汇在一起,似有一阵仙境之感。
作为中华帝国的首都,经过三年的大兴土木之后,已经初步显现出了作为帝国首都的雏形——那些带着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楼宇,融汇了现代与古代,恰如同这座城市所象征着的这个帝国一般,古典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在这里互相交融着。
此时的南京依如这个国家一般已经甩掉它过去的很多封建的东西,成了亚洲一个最先进同样也是最西洋化的国家。距离带着传统式瓦顶的内城通往下关码头的地方,一座座东西合壁的建筑的耸立着,在从下关直至皇宫宫门前的中华大道两边一长排新式建筑犹如芝加哥、纽约那样的完全是西方式的高楼大厦。
相比于中国式的内城,临近码头的下关,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最西化的商业区,这是因为下关商业区的土地大都是以地块出让等形式售出,且对建筑风格没有任何限制,从而使得购地者可以随意聘请任何一家建筑行,兴建风格各异的建筑,而几乎无一例外的是,那些企业纷纷选择了西洋式的建筑,从而令下关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