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欧洲问题本来就很棘手了,”
陆军大臣霍尔丹放下烟斗补充道,
“我们所面对的四皇同盟,可以说是一个极为强大的联盟,美国的加入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之间的力量对比,那个协约需要美国。”
“也就是说,在这一事件中,我们必须要坚定的站在美国的一边!”
丘吉尔刻意加重了语气,尽管瞧不起美国人的敌视以及天真,但是并不妨碍他对美国的重视。
“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上来说,美国才是我们战争可以依靠的盟友,也只有美国才能够牵制中国的力量,令其力量被牢牢的制约与亚洲,而不是作为德国盟友,在欧洲给予德国支持!”、劳合?乔治语气坚定,仿佛那注定的未来早已在他眼前反复重演。
“所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配合美国人,当然,我们还需要拉上法国人一起去干这件事情!”
“看来,除此之外,我们并没有其它的选择了!”
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阿斯奎斯并不清楚的是,这一决定将会导致什么,但他却明白,为了英国的利益,他必须要做出选择,而现在,他做出的这一选择,无疑是符合英国利益的。
“好吧!那就让我们拉上法国人,一起支持美国人吧!”
第377章 绝不妥协
“……为世界持久之和平,美国、英国以及法国希望中国立即撤出停泊于墨西哥外海的舰队,并停止对墨西哥的外交讹诈。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提出的善后条件无疑是极为恰当的,三国认为,对“托雷翁事件”的善后处置,应交由一个中立且公正的多国机构处置……我们相信,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将得到圆满的解决”……
当这份趾高气扬的外交公函由三国大使递交给外交大臣的时候,时任外交大臣则是用愤怒而又激动的口吻说道。
“这是最后通牒!”
是的!
或许,对于他们而言,这只是一份很“普通”的外交公函,但是实际上,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不仅仅只是最后通牒,这根本就是一种羞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与“托雷翁惨案”一般,这一记响亮的耳光,使得中国人看清了西洋国家的嘴脸,进而断然放弃了对于和平的希望。
直到今天,在欧洲依然存在着一种言论——假如当年中国做出一定的让步,也许1500万青年就不会化为尸骨,凋零在人生最精彩的年货。
但是他们显然忘记一句中国的老话“士可杀不可辱”!”
《走向战争》
没有任何疑问,7月15日,就是英、美、法三国的对华外交通文发出之后的第二天,包括《东亚日报》在内的数十家报纸上均以头版刊登来自三国的“最后通牒”。
是的,中国人把这视做“最后通牒”,来自西洋国家的“最后通牒”
在报纸上发出这份报道之后。整个国家的空气变得有些沉闷。愤怒的情绪在这个国家四亿六千万民众的胸腔中激荡着。或许,他们永远都不能理解这种情感,对于极好“面子”的国人来说,“托雷翁惨案”是一记响亮的耳光,而现在的“最后通牒”同样也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碎了国民对于西洋国家,或者说对于和平的最后一丝幻想。
战争!
在《东亚日报》的头版头条上,醒目黑体大字,似乎是在提醒着人们,这或许是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后的选择了。
除了战争之外,我们还能选择呢?
“我们——绝不惧怕战争!纵是死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将尊严的面对!但——我们绝不妥协!”
从上午九点开始,举国上下数以千万计的青年人,这些青年可以说是国民教育下成长的第一代青年,他们或许只有小学,甚至初小文化,但却并不妨碍他们已经成长为国民,与受旧时代影响普通国民不同,这些年龄不超过二十岁的青年,无疑是真正的第一代——中华帝国的第一代国民!
真正意义上的国民!
也正是这些青年,他们第一个站了出来,这些穿着校服、工装以及各色服装的青年人们,此时都有一个共同标志——他们无一例的胸佩白色纸花,在城市的街头、广场上汇集着。他们似乎是在为这个国家哀悼着,数以千万计的国民无不是悲愤万分、痛不欲生。
为什么会如此?
是因为无边的耻辱,或许,他们未曾经历过不平等条约的羞辱,甚至在过去,人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不平等条约,但是现在,列强的最后通牒却让他们倍觉羞辱,曾经高呼和平的人们,在这个时候亦变得燥动起来,他们的目光中含着泪水,一面面国旗在人群中飘扬着,几乎所有的商铺、市街沿街的窗口,都伸出了一面国旗,尽管此时并非国庆,虽然此时并非陆海军节,但整个中国却随处可见国旗。
一面面国旗飘扬着,人们看着那国旗,在心底默默的念着与国旗相关的那句话“唯愿日月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鲜血满地”,是了,这国家是烈士是用血铸就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上一代人他们用自己的鲜血生命,令这个民族摆脱了异族的奴役,那么现在,新时代的考验降临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