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军姿带来仪容行态上的变化以信令行禁止的习惯,亦或敢于刺刀见红的勇气恰都是这个时代,中国军队所欠缺的。
在半个月前,唐浩然曾目睹过驻大沽炮台淮军一营的移防的一幕,看着那一营淮军列队行军,行军队列中的兵丁,无不是一脸严肃认真的表情。每个人都肩扛着一支洋枪——一色的八响毛瑟枪,腰佩牛皮携具。
按道理来说应该威武无比,可于唐浩然的眼中,却像是市民游街,由于没有统一姿势与标准,所以兵丁扛枪如同扛着把铁锹,除了随身的武器之外,他们还每人携带一把扇子。其携带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有插在衣兜里的,有插在领口上的,还有的干脆用脑后的辫子缠起来。
至于所谓的洋操,不过只是随着口令列成排枪队,然后随口令开枪,甚至完全不瞄准,完全是一副散兵游勇的模样,总之,若按唐浩然对军队的理解,在这时候堪称“我大清”精锐之师,进而被满清视为“帝国擎柱”的以地方军之名而为“中央军”之实的淮军之中,完全没有一位算是合格的士兵,自然更不存在合格的军队。
也就是瞧着那支淮军部队移防的模样,唐浩然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甲午战争时,日军以人均8发步枪子弹的消耗,即击溃了满清陆军,甚至一次又一次凭着刺刀冲锋,即将清军打至崩溃,以至于缴获是其消耗上百倍。
正是有鉴于此,唐浩然才希望通过军姿与刺杀的训练,进而淬炼士兵的魂魄,通过灌输敢于“刺刀见红”的思想,树立军队的勇气,不过这刺枪术却非常麻烦,这会就连后世以拼刺见长的日军也习着法式刺枪术,至于鼎鼎大名的日式“刺枪术”要到甲午战争后,通过对战时的总结结合日本的旧枪术才会发展出“铳剑术”。
幸好读书时,因为爱好的关系,于网络上看过“八一版民兵刺杀、投弹、爆破、土工作业教范”,而现在凭着记忆竟然一一将其回忆了出来,至于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将其抄写成册,进而编写成《新建陆军步兵教范》。
“山地对刺……(一)上对下刺,预备用枪时,两脚距离工宽于肩,坡度大时,可成‘八’字形,身体重心稍向后……”
回忆着教范中的内容,将其一一写在纸上,唐浩然又用铅笔画着简图,就这般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才凭着回忆将“刺杀教范”写出,又仔细检查了一番,这时帐蓬外却传来了刺耳的铜哨声,凄厉刺耳的哨声在午夜的海滨荒地响起的时候,教官的咆哮声亦跟着响了起来,“快点,快点,别他娘的像是小脚娘们似的,快,快,”
在哨声与咆哮声中,唐浩然走出帐蓬,只看到上千名刚刚从睡梦中惊醒的新兵在教官们的督促下,冲出帐蓬于海滩上排出队列,瞧着眼前的这一幕,他的唇角不禁一扬,至少现在这些人有那么点兵味了。
“还有四十天!”
望着于海滩上列队奔跑的新兵,心下略感些许欣慰的唐浩然默默的念叨着,只剩下四十天了……
第6章 将欲行
大清早的,老梁头赶着牛和以往一样,往海边打苇草,他坐在牛车上,眯着眼睛,嘴里叼着烟袋,随着他的吞吐,那烟锅子里不时的冒出些烟雾来。
“要不着闲下来,给二子盖间小屋……”
就在心里想着的功夫。突然,一声震耳欲聋的“一二三四”声,伴着海浪声跳进了老梁头的耳朵里,只震得他浑身上下为之一惊,然后马上立着脚寻找声音传来的方向,是海边下传来的,隔着苇草,倒是瞧不着人影,只能听着震耳的脚步声。
那似有万千人如万马奔腾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虽说老梁头活了近五十年,可却没瞧过这样的景,连忙停下牛过穿过苇草丛朝着海滩上看去,只看到远远的一阵队跑了过来,那些人跑的并不快,只是慢跑。
映入眼帘的是一队动作整齐划一的人,瞧着那气势更是精神头十足。不过穿的倒是不怎么样——一个个的只是穿着件对襟无袖短打和大裤衩,脚上穿的似乎是草鞋。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从他们喉咙间发出的声音,只让老梁头觉得的耳朵震的发痛。
不单是老梁头,便是大沽炮台上的淮军,现在也被那“操令”成天震的睡不踏实,瞧着那些人每日喝着操令,整齐划一的“齐步走、正步走”,一个个的脸色都变了!
不过只是短短几十日的功夫,当初瞧不上眼的一群人,这会却完全变了副模样,不单走路的时候昂首挺胸的,那精气神也全变了模样,瞧着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不舒服,那昂首阔步的模样,也太目中无人了吧!
这阵子,这大沽海滩上的几千亩荒地,搁附近百姓眼里似乎变成了热闹所在,初时只是一些孩童少年来这瞧热闹,可现在十里八乡里每日总有人在这地方看热闹,看得是驻朝大臣唐大人卫队的热闹。
不过人们顶多也就是隔着栅栏瞧着,没人敢进去,那木栏上可以写着“军中禁地,擅入者斩”的字校,甚至就连同里面的人,也不能出来,早阵子可没少有人私自出营,弯腰撑地挺着屁股被打军棍。
外人怎么看热闹,吴佩孚不知道,可在这营中却没有热闹可看,有的只是咬牙苦撑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