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奇,怎么……刚谈好事?”
原本想问其来府中有什么事的蔡绍基话到嘴边,还是连忙改了口,虽说现在特区也好,府中也罢,法律框架未出不过行事规矩却早已经立下了,保密便是其中一项最简单的要求,而这保密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就是“不该问的不能问,不该说的不能说”。
“有点事来见大人,述堂,你这阵子怎么样?这特区的条律该制个差不多了吧!”
蔡绍基所在的司法审查厅从成立之时,便着手以“折冲樽俎,模范西洋”为指导,制定即符合中华文明又引入西方现代司法的现代法律,不过在并未称之为“法律”或者“律令”,而被称为“条律”,毕竟这颁布法律只有皇上才行。
幸好这统监府挂着“统监朝鲜”的名义,且又是局限于特区内试行,所以,虽说朝廷中有言官弹劾,不过弹劾的折子却还是被留中了,不过这一切都被刊上了《中华日报》,由此才让人感叹于中国办事之难,即便是身处朝鲜,亦被有人用擅动“祖宗之法”加以弹劾。
两人客套了几句之后,在唐荣俊辞职时,作为统监办公室助理的韩彻已经请蔡绍基进入了办公室。
“述堂,你这可是闭关足足两个半月了!”
一见到蔡绍基,唐浩然便打趣道。
“怎么样,述堂,你这闭关修练了这么长时间,怎么样,法典拿出来了吗?”
在过去的两个半月中,蔡绍基与司法审查厅的十五名同事以及三名美德法律学者一同起草法典,其中甚至还有从国内请来的四名刑名师父以及两位知名状师协助此事,以便使特区的法律更适应中国的传统习惯,习惯法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意味着落后的象征,但于中国这个保守的社会,一些习惯法却有其必要,就像后世的香港,即便是到二十一世纪,其法律依然认可部分中国习惯法,所以在制定特区“条律”时,即考虑到了这一点,更何况原本就是民族主义者的唐浩然同样不希望传承两千余年的中华法系消亡于自己之手,因此对于“条律”提出了另一个要求——必须保持中国化。
“大人……”
面对兴致勃勃的大人,蔡绍基从公文包中取出足有数寸厚的两部书,这本书显然是手写的,封面上写着“朝鲜统监府临时条律——刑法”,将书本双手呈于大人的面前蔡绍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幸不辱命!”
第69章 缘何
面对两部厚厚的装定成册的刑法以及民法典,唐浩然虽是有些好奇,但却依然没有翻看这两部法典,此时,面对这两部期待多时的法典,唐浩然神情却从激动变为平淡,他只是静静的看着它们,看着这写与纸上的法律。
尽管于后世曾学习过法律,也曾接受过法律教育,但唐浩然深知法律如何变成纸面上的条文,亦深知其原因。
司法的公正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
多年来,这句话一直影响着唐浩然,过去,他或许或去指责满清没有建立现代的法律体系,法律不能成为绝大多数百姓的保护者,反倒成为少数权贵欺压良善的工具,那么现在呢?
这部保持着中华法系些许特点的特区条律是否能够为最后一道防线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呢?
还是说,会和中国历史上那些法律一样,不过只是沦为工具或者纸上的条令?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没有法律必然会天下大乱。同样的,法律也是统治者的工具,同样也成为了特权阶层的工具。而正因如此,才导致了诸多的不公。
“大人……”
大人的神情由喜而静的变化,自然落到了蔡绍基的眼中,见大人始终沉默着,他便轻声询问道。
“大人是否有何建议?”
从浮想联翩中回过神来的唐浩然,迎着蔡绍基满是疑惑的目光,缓声说道。
“我相信这两部律法。是在保持中华法系核心的基础上。引用西方现代刑民法原则。制定的律令条文,所以,我想,也许,没有比他更符合中国的了!”
尽管没有看其中的条文,但唐浩然依然选择了相信,他相信眼前的蔡绍基和他的同事们,甚至还有那几位外国法律专家以及国内的专家。都是怀揣着通过这部法律给予民众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以及公正的本心,去制定的这两部条律,正如绝大多数人法律制定者的最初出发点,都是良好的,都是全心为民的。
“我相信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法学专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无不是试图给民众带来公平,所以,条文却无法保证公平,因为法律的不公,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体现于条文上,而是实施的过程之中。”
直视着蔡绍基。唐浩然继续说道。
“我记得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一段话,他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我想,这条文……”
摇摇头唐浩然将两本厚书推了回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