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成绩还算不错,文章作的这么好。若是再习上几年,没准你能中榜也不一定,怎么不继续读下去了?”
“回先生话,家中贫寒……”
很平常的理由,李青扬点点头,又接着问道:“你,今年几岁啦”
这时他有些明知故问了,在他面前的表格上写的有年龄:“十四岁……”
赵士亮小声回答道,这还是虚岁。听到这里李青扬一下子做出了很为难的样子:“这就有点难办了,你年龄不够啊!”
按规定要十五岁以上的。李青扬倒是没有刻决为难他。
“再等明年再说吧!”
难不成还要在饭馆里做一年的学徒?这么一想,赵士亮自然更想去学堂了。毕竟这里一个月能拿两块钱的津贴,便是扣了一块钱的伙食,相比饭馆学徒一个月几百大文,还是剩下不少,而且在这里还能学着学问。
“那还有一个办法”
就在这时李青扬的话传到赵士亮的耳,却见他拿出一张纸说道:“给你半个钟头的时间,如果背下这一段英文,我就破个例。”
所谓的破例,实际上是大人叮嘱的,可以法外开恩,而法外开恩的前提是能够快速背会一段英文——无论是同文学校亦或是同文学院,教员以及教授都是外国人,甚至就连同教材亦是外国教材,这自然要求他们需要熟练掌握外语,而以教育部顾问、同文学院文学教授辜先生的建议,背书这种看似最笨拙的办法是学好外语的最佳途径。
对此毕业于教会学堂的李青扬自然不会怀疑,当初他学外语的时候,也是靠着背。
“可,可这是洋文?”
接过那纸一看,赵士亮顿时便觉一阵头大,这上面写的洋文他根本就不认识。
“不认识?没关系,我现在教你,”
十几句英语并不复杂,对于这些自幼学习便以死记硬背为主的青少年来说,更是极为简单,虽说发言不准,但半个小时后,赵士亮还是通过了这个测试,而在最后攀计报名之前,李青扬又问到了最后一个问题。
“现在考试是合格了,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一年学业合格之后,如果学校推荐你往海外留学,你是否会拒绝?”
“海外?洋人的地方?”
“你回答我,是拒绝还是接受就行!”
“那去海外的旅费和学费怎么办呢”
李青扬心底苦笑下,果然,十个人里头有九个都是这么问的,在中国找人读书可真不容易,难怪当年留美幼童一事,办着办着就没有了,若是同样的问题在教会学堂中?于教会学堂内恐怕亦没有多少人愿意望东亚同文学院读书吧?
如果是欧美西洋的话……想来也就无人拒绝了,心里的想法归想法,现在李青扬更重要的职责是帮学院“骗”些学生过去,于是便定定心神,开口答道:“这个嘛,自然是由学校负责!”
第76章 衙门
“嘟……”
伴着火车的汽笛声,列车缓缓的使出了车站,在其中一节车厢的首尾敞栏处,可以看到几名穿着云裳号衣的卫兵,他们腰系牛皮洋带,皮带边挂着沉甸甸的弹盒,长长的步枪随意的搭靠在车厢边,虽是如此,可却也显出这节车厢中乘客的不凡来。
这节车厢只有十几名乘客与普通的车厢明显不同,没有普通的座椅,整个车厢瞧着倒是有些像是洋人的客厅,几张洋式的沙发布在车厢边,地板上甚至还铺着一层洋式的地毯,瞧起了却显得有些富丽堂皇,这便是列车中最上等的头等包厢。
若是搁往日,这车厢却是停于车站,而今日却被挂上了列车,原因到也简单——北洋大臣李大人将乘车前往筑路工地查验,于是乎这节闲置年余的车厢,便再次挂上了列车,作为大人的专车。
从车窗往外看去,可以看到树木与村庄随着火车的行驶向后退去,列车不过行驶半个钟头,那车窗玻璃上便隐约可见些许煤灰,不过坐在车里的李鸿章却没有注意到这些,他反倒是兴致勃勃的欣赏着车外的直隶大地。
在一瞬间,他甚至产生一种错觉,也许有一天,这中国的大地上将铺满铁路,如西洋各强国一般,虽说他从未出过洋,可通过身边的洋员以及有关外国的文章,他却清楚的知道这铁路即是强国之本,但凡列强又有谁人不筑铁路。
“咱们中国的铁路还太少了!”
将视线从车窗外的直隶大地收回时,李鸿章看着盛宣怀等人说道。
“且不论西洋诸国。便是东洋之铁路亦远过我国。我国徒耗数十年之功。今日东洋尽得铁路之便,而反观我国……”
提及国内铁路不倡,李鸿章还是于心底长叹口气,从十六年前于《筹议海防折》中一改数年前坚决反对兴办铁路之立场,大言兴办铁路之利,但由于在朝中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而偃旗息鼓。光绪二年,福建巡抚丁日昌也积极向朝廷建言在台湾试造铁路。由于台湾地处东南一隅,无碍大局。勉强获得朝廷批准,但很快又因为经费匮乏而自动中止。也正是那次兴办铁路动议的失败,使李鸿章对兴办铁路一事之艰难,有了足够的认识,深知内地若果议及,必至群起相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