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国的朝阳_无语的命运【完结】(644)

  足足沉默了两分钟后,加藤弘之却站起身,深鞠躬道。

  “中堂大人吩咐,加藤不敢从!”

  话声传入张佩纶的耳中,只让他的眉头一跳!连忙朝中堂大人看去,只见中堂大人非任没有恼怒,那眉间反倒是闪过一丝笑意,难道是看花了眼。

  “中堂大人,若加藤仅为衣食无忧,又岂需来天津?纵是留于东京,露国人亦不会为难学者,前往仁川,东北亦可衣食无虑,”

  确实如此作为一名学者的加藤弘之,无论是在任何地方,即便是在西洋他也无需为生计烦恼,若仅是为了生计,完全不需来天津。

  “但加藤却来到了天津!”

  加藤弘之的话声落下时,李鸿章抚须问道。

  “哦,这是为何?”

  “加藤之所以来天津,是为东亚之未来,是为中堂之未来!”

  重新坐下的加藤弘之看着李鸿章侃侃而谈起来。

  “日本开化维新虽为露国入侵而断,可其于大人而言,仍然有可借鉴之处,如日本实施地税改革,虽对百姓极尽压榨,以至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或流落城市,可以说其行全是强兵而民疲,但并非不可借鉴。日本之维新所求在于“富国强兵”,;而大人之洋务首重“求富”,是因中国“历经搜刮”已经“商困民穷,势已岌岌”了,然一味强兵势必疲民,而一味求富,势必弱兵。日本以小国而求强国,以小搏大,自是不自量力,因此方才有今日亡国之事。而大人一味求富以至弱兵,由此才有辽东之败!”

  想起北洋陆师于辽东惨败,李鸿章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若非如此,他又岂会在战事方一结束,便开始重组天津武备学堂,操练新军,另一方面又委袁世凯于浙江操练新军,淮军的惨败着实让他大为震动。

  “虽说中堂大人自领政后,速修铁路、加办工厂、编练新军,大人之成就更为世界所瞩目,纵是身处东京亦听闻中堂之名,然于加藤看来,大人所修铁路、所办工厂,所练新军,不过尽是无根之萍,全不足为惧!”

  李鸿章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修铁路办工厂练新军,这可都是过去几个月来他办的事情,本国人也好,西洋人也罢,就是东洋人,个个见着自己也是两字“佩服”,怎么到了加藤这里完全变了样子。

  “如若中堂大人,是尸位素餐之辈,自然无须听加藤所言……”

  觉察到李鸿章神色变化的加藤弘之话还没说完。便被张佩纶出言打断了。

  “大胆!岂有此理……”

  不等张佩纶说完。李鸿章却一伸手对加藤弘之说道。

  “说下去!”

  加藤弘之便继续高谈阔论:

  “其实。加藤所想说的话非常简单,中堂大人,修铁路、办工厂,练新军,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可加藤只有三个问题请教大人,这铁路他日何人修建?工厂何人管理?新军官佐来自何处?难道依如过去一般,全是办成衙门般?如此。又岂是求富求强之道?”

  接连几声反问,如同石破天惊般震动了李鸿章和张佩纶等人。李鸿章坐在椅子上,斜眯着眼睛,将眼前这个日本人刮目相看起来,过去他不是没有接触过日本人,那些逃到中国的日本人,所图的不过只是一片栖身之地,所谋的不过只是衣食无忧,他们一个个的拍马屁都还来不及,又有谁说道过真话?

  办洋务和办其它事一样。归根到底要用人。办了这么多年的洋务,对于用人择才。李鸿章可谓是体会颇深,只有用对了人才能办成否,否则只会前功尽弃。虽明知这一点,可论及用人的魄力,李鸿章依然不如唐浩然,他唐子然能让刚毕业学生去修一座桥,一条路,一座楼,甚至一座工厂的经理。但李鸿章却做不到,不是因为不行而不能,因为在北洋这个体系中,所有的一切都要论资排辈,就像他有意让加藤弘之主持大学,眼下却只能让其于大学中任教一般,不是行,而是不能,必须要照顾所有人的利益。

  “哦,那你说说,本部堂该怎么办?”

  “文明开化是基础,无论是修铁路也好,建工厂也罢,练新军也行,最终都是人去办,需要工程师去修铁路,经理去管理铁路,军官去主持新军,归根结底还是还是要靠教育,必须先办教育……办教育无非三个方针,一是普及初等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准;二是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方针,少而精地创办高等教育机关,以培养工业化的指导者一类高科技人材,三则通是过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迅速消化、掌握从欧美先进国家摄取来的科学技术成果。”

  加藤弘之并没有专注的侃侃而谈,而是不时的观察着李鸿章,见他一副认真聆听状便接着说道。

  “而今日之中国既有北洋大学之高等机关,又有医学、电报学堂等技术机关,然而却全无中小学,现代教育的各级学校有其不可间断的连续性,如果没有好的小学,就不会有好的中学;没有好的中学,就没有好的大学。而大人今日所办的教育连一所小学,一所中学都没有,又谈什么“尽取西洋之精华为我用”,所以,加藤才不敢受大人之邀,往无根之北洋大学堂任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