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阅后,想着这么一个大忠臣就这么走了,那心里头更加不是滋味了。泪水落得更急了,瞧着主子一副伤心模样,李莲英连忙上前开导了起来:“老佛爷,虽说卞大人已经去世了,可他却是为国而死的,现在这天下,还有这样的忠臣,您老人家应该高兴才是。现在,哭也不是个办法,您老人家应该抚慰他的家属子孙才是。
老佛爷,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李莲英的劝告,止住了慈禧的哭泣。确实,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不能让天下人心冷,他卞宝第不顾自身的将总督一职还于朝廷,朝廷得好好抚慰他的后人。
“六爷,你有什么想法吗?除了下旨抚慰外,你看是派何人去福建的合适?”
瞧了眼六爷,看似在问如何抚慰其后人的慈禧,实际上却是在问另一个问题——将来的闽浙总督是谁,汉臣是绝计不能相信了,可这满臣之中,派何人主持闽浙最为合适?
“嗯……”
沉吟片刻,奕訢方才回答道。
“这人选确实不好定,毕竟派一般大臣前往,难显朝廷对其之看重,若是派以王公下旨,恐亦过于看重,以臣看来,最好派以得力在旗干臣前往福州,一是抚慰卞大人后人,至于二嘛,也好接任闽浙总督一位,为朝廷分忧。”
相比于慈禧,奕訢对闽浙的形势更为了解一些,现在的闽浙看似闽浙三省,可实际上却已经是势分三家,浙江的袁世凯是李鸿章的人,至于台湾,那片化外荒蛮之地,则被卞宝第“言真意切”的为国而守了,换句话来说,只有福建重归朝廷之手。
也就是说,这位闽浙总督实际上不过只是福建巡抚罢了。这是因为李鸿章,朝廷惹不得,若是闽浙总督想对浙江下手,没准会逼李鸿章朝北京动作。至于台湾的卞家,朝廷更不能碰,若是碰到了,只会令天下人心寒,到时候天下人谁还会信任朝廷,毕竟于天下人看来,作为忠臣的卞宝第交出的是闽浙总督之位,天下又有几人能看到卞宝第的自保之心?
不过这个道理,这会奕訢并没有同慈禧去说,甚至他都怀疑,太后已经想通了其间的道理,若是说这几十年同慈禧打交道,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恐怕就是对手腕的佩服了,现在太后的这泪水在奕訢看来,与当年在他面前哭泣又有何不同。
“六爷所言极是,这人选嘛,还要劳六爷您费心,毕竟朝廷现在能得这一省,已委实不易了……”
果然慈禧的话,让奕訢的心头一跳,他连忙微微垂首,不再言语了,在慈禧下命太监请皇帝下了一道上谕,加封卞宝第的子孙时,他只是在心里头思索着闽浙总督的人选,何人更为合适?
在奕訢为难着如何选派人选时,慈禧那边却已经敲定了什么给其的赏赐了,还有其家人封赏,总之可谓是极尽华荣,甚至还把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赐给了卞宝第。
无论卞宝第怀着什么样的私心把闽浙交还给了朝廷,于奕訢看来其对大清国的功委实不小,无论如何他卞宝第开了这么一个先河,有了这一先例,朝廷便能以此事做起文章,向天下人表明,谁才是正统,谁才是朝廷,也正因如此朝廷对他的回报也不轻,封赏子孙,光耀其门庭。
对于许多心怀“我大清”的人来说,作为大清臣子卞宝第在临死前能够痛心悔过,死过能得享这般哀荣,如此也算值了。
第62章 时局如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天津便有着“半都”之说,究其根源或许是因北洋衙门把持外交多年,但更关键的却是一个人——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过去其是“天下第一督”,而现在他则是“领议政大臣”,自然仍为“九督之首”。
实际上尽管意挑战李鸿章的大人有在,但在另一方面,纵是如张之洞、刘坤一者亦不得不认同其“领政”的头衔,在许多问题上,只要李鸿章点了头,纵是百般不愿亦不得不加以认同,就像年后地方上借口财力紧张,意欲拖欠输往朝廷的解款时,李鸿章非没有有拖欠,反倒主动的解全了款项,如此各省方才先后跟进,从而保障了朝廷最后的那么点威信。
尽管讽刺者依然用“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言语去讽刺着李鸿章,可任谁都知道,这位七十几许的老人,实际上却是这个时代“大清国”的定海神针,即便是在“议政”之下,仍然需要这么一个人去维持当下的局面。
这非但是朝廷以及地方的共同观点,同样也得到西洋公使的认同,在各国公使看来,正是因为李鸿章主持着“议政会”,清国的局面方才得以维持不至崩溃。相比过去,现在的天津甚至因李鸿章的位尊权显反倒是“坐实”了“半都”之名。
而这半都的心脏恰正是城内的北洋大臣行辕,过去的几天,这行辕一直为外界所瞩目,而瞩目的原因倒也简单,前几日,闽浙总督卞宝第的突然去世,着实让国内政坛为之一荡。若是卞宝第死了也便死了,大不了大家伙推上去一个卞家的人做闽浙总督便是了,可谁又曾想到,那卞宝第临死前却还下了一着棋,也就是这着棋,把这政局给搅了一池浑水。也就是这池子浑水使得全中的眼睛都盯上了北洋。盯上了这座行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