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那烟雾弥漫的战场中,这名炮兵军官找到了他寻找多时的目标——一排正喷吐焰火的野战炮,那十几门75毫米管退速射炮,正在往蓝军“阵地”喷吐着火焰。
发现敌军炮兵阵地后,炮兵军官迅速放下望远镜,架起了篮边的炮镜,虽说吊篮在绳索固定下只是轻轻摇晃着,但依然影响着他的观测,以至于耗尽了几分钟,方才完成测量,在测得数据之后,又拿起篮边电话盒中的电话。
“喂,目标方位……”
电话中传出的数字,最终又变成了地图上作业,通过图上作业在计算尺和帮助,一个个新的数字被计算出来,随时嘶哑的叫喊声在炮兵阵地上回响起来,炮兵阵地顿时热闹了起来,操作着八门管退速射炮的炮手们,立即根据长官的命令,摇起炮身,调整射界、射角。
下一瞬间,随着一声令下,阵地上响起一阵震耳欲聋的炮声,在炮焰涌出炮口的瞬间,炮弹拖着啸声朝着敌军的炮兵阵地飞去,吊篮中的观测员的则紧张的观察着那些炮兵靶标,这时通过望远镜,他看到一发炮弹落了下来,但是这发炮弹的准头差了一点,正正的砸在靶标的左侧。剧烈的爆炸过后一团烟柱夹杂着灰土冲天而起。
观测员立即通过电话大声报出了偏差,正如同过去的上百次操练一般……
第79章 参谋旅行
一道“柳条边”墙是自然的屏障,更是法律的界限。故土难离,九死一生,两百多年来,自打从满清把关外定为龙兴之地,划定了那道柳条边,不知多少为生计“闯关东”的汉子埋身于边墙内外。也就是在这岁月的侵蚀中,那“柳条边”慢慢的破败了,甚至就连同“闯关东”一词,随着关东的解禁而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尤其是在东北建省后,大规模的、官府组织的移民,更是令原本九死一生的“闯关东”变为寻常之事。
尽管“闯关东”成为过去,但是那残破柳条边墙却依然耸立于辽北。只留下米高的土垒和那一株株苍天古柳,向人们无声的诉说着曾经的过去。
曾经的“柳条边”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已经成为一片草原上难得一见的森林,非但长满了巨柳,诸如白桦、榆树、松树也不知怎的在这草原上长了起来,形成一片绵延百里的森林。草原上的风摇曳着那巨柳的垂枝,在那巨柳下,一群骑兵正各自拿着地图或笔记,围着一名留着普鲁士式胡须的军官正在讨论着什么。
如果有人注意到他们身上的军装式样一定会吓一跳,他们身上的军装并不是北洋新军的德国式样,那胸前带着两口袋的军装,是典型的东北军式样,可这里是在那?这里可是深入直隶地界近百里!
他们怎么会到了这里?
实际上这群骑兵,不过只是沈阳陆军军官学校进行例行的“夏季参谋旅行”,而作为直隶突出部的热河地区。自然是这些未来的陆军军官们进行参谋旅行的必往之地。
对于国内的武备学堂来说“参谋旅行”是他们没有的。同样也是欧美其他国家也没有。这是德国的专利,是毛奇发明的一种实地考察旅行。而“参谋旅行”分为公开和秘密两种,前者就如同现在一般,一群人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军装背负武器,光明正大的进行战地考察,收集战地情报,针对地形进行战术讲解。而后者则是化妆成平民,相比于前者的学习性质,其更侧重于战地考察以及情报的收集。
实际上,这支由数十骑组成的骑兵队,刚一越过那“柳条边”形成的绵延百里却只有里许宽的森林,进入直隶的地界便引起了驻守于此的防军的注意,同样的一支骑兵队则远远的注视着这些人,却不作任何阻拦。
双方的配合看起来颇为默契,尽管这支东北的骑兵队已经深入直隶境内十数里,但是却没有表现出继续挺进的意思。至于那些穿着号衣的骑兵,也只是远远瞧着这些人。
作为陆军军官学校“夏季参谋旅行”的总裁官。东条英教是学校中战术方面的专家,即便是比起那些德国教官来,亦不见得逊色,也正因如此,他才会作为“南方参谋团”的总裁官,学校的参谋旅行团现在兵分两路,一路往北,一路往南,往北者是考察对俄防御作战,而往南则是考察对关内的进攻。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提高学员的战术素质。
今天东条英教带领这些参谋学生们来到的这是一片山地平原,除去起伏不定的山丘,便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要是说隐蔽物恐怕只有那及腰的草原和这条柳条林。
“如果在我军行军的时候,那边的山间小路里冒出了一个营的敌军骑兵的话怎么办”
作总裁官的东条英教的话音一落,周围立即响起了学员们的话语,什么排枪射击啦,什么榴霰弹攻击啦,甚至还有说什么用刺刀墙阻挡敌军。
“现在手头的炮兵只有三个连的野战炮兵的话。应该布置在什么位置!”
由总裁官接二连三的提出这样的问题,答案不理想的话就会被严厉训斥,重新考虑,然后进入下一步的战斗假设。战地情况和实际战况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毛奇发明的作为实战训练这个参谋旅行,确实是极为高明的发明。
“在这种开阔地带,要更加注意尖兵的派出,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一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