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还要中进士人中的美貌少年到名园摘花,去迎接状元,被成为探花使。
这些都是赵匡胤知道的,他不知道的是这个探花在宋朝的时候才成为头甲的第三名的。
不过在唐朝这些新进的进士参加过宴会以后,还要一起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这也是后世有名的“雁塔题名”。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就是要一个十分有名气的人向上推荐你。
因此,考生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自己以后的升官之路,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当然这个不仅可以向一些公卿推荐自己,也可以向礼部投自己的得意之作,这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给自己的的科举之路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时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曾经就向当时的公主投过自己的诗作也确实获得了成功。
但是赵匡胤还最反感这样的人,很多欺世盗名之徒也凭借着这个平台进入了官场。
可想而知这样的人,进入官场之后能够有什么作为呢,不用说了,也知道了。
下面才是赵匡胤通知最为感兴趣的的,因为在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七百零二年。应武举的考生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这样选拔出来的人都是以后的军中骁勇之将,这一点赵匡胤十分的满意。
但是他心里却不准备再次设置武举了,他虽然欣赏这些武举选拔出来的人才,但是他更害怕武将的实力再才膨胀。
他正准备限制武将呢,还能再开武举吗,这不是自己跟自己找不自在吗?
“你说的也有道理,这科举本来就是不断的发展的,特别是唐朝更是将其细化了,你说说你想增加什么吧,但是你说的一定要有道理?”
赵匡胤深吸了一口气:
“因为我准备在建隆二年的时候,就准备开科取士,我们需要这些文人,所以我们必须想一个完全的办法知道吗?”
“我要加的东西,当然是对我们大宋有利的,对百姓有利的,不然还要这些干什么,我们开科举的目的不就是选拔有用的人才吗?”
赵旭一点也不奇怪赵匡胤也重开科举,这是必然的,他需要大批的文人去地方任职,这些人只能是科举。
不然一时间还真的找不出来这多的人,科举是最可行的办法,赵匡胤看来又要有大举动了。
第153章 赵旭改科举
“好吧那你说说你想怎么样,不过我先说好,你不能给我整的是面目全非,这不是什么儿戏,知道吗?”
赵匡胤摸不透什么这个儿子有什么想法,他还真的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赵旭无奈的摸了摸鼻子,感情在你心里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呀,老爹合着我在你心里就这么一个形象呀。
这些都是赵旭在心里想的,他也是郁闷至极,这算个什么事呀,我想干点实事求是容易吗!
虽然心里这样想,但是最上,却是没有任何的不满,谁让他是自己的老子呢,自己总不能说什么吧。
清了清嗓子开始他的科举改革之路了:
“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可以把科举分为几场,不必一场考完,可以分为几天。”
以前的科举考试大多是只考一场,其余的时间都是在等着考试的结果。
这样还只是靠一门,他改时间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后面的考试科目。
“这样考试的时间多了我们也可以多增加其他的科目了,这也是我想改个时间的目的。”赵旭娓娓道来。
这边赵匡胤不耐烦了,我就是想听你增加生命呢,你在这个给我玩其他的,这不急死人吗?
本来来这里我们爷两个是商议那石守信等将领的事情的,怎么不知不觉的被这个臭小子给引到科举上面来了。
不急反正什么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完的,慢慢的来吧,等说完这件事,再去处理石守信等人的事情也是不晚。
赵匡胤这边在心里想着,他倒要看看今天这个儿子能说出来什么花来:
“我说你小子,是不是跟老子在这里兜圈子,一直不说正题,是不是又欠揍了。”
赵匡胤自从当上了这个皇帝,还真的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了,说出来之后,自己居然有一种久违的轻松感,这让他也是感到很诧异。
那是没有做皇帝的时候,说话做事,自然是不必那么的辛苦,做了皇帝之后,什么都要注意。
说话要得体。走路也要有威严,不然在臣子面前可就没有一个皇帝的样子。
其实这样做是为了给臣下,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
不然的话当个皇帝,都像商纣王那样,大臣们都跟这学,那还什么样子,江山不很就灭亡了吗?
所以皇帝在这一面也会死很累的,没有办法,这就是你当皇帝要付出的代价。
今天只有他们父子两个人,赵匡胤也是难得的轻松,所以他很自然的在自己儿子面前又说出了脏话。
也不算脏话吧,但是身为一个皇帝说出开这话,可就有点不对了,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赵旭也是惊奇的看着自己的皇帝老爹,在他的记忆中很少见赵匡胤如此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