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我明白了。”杨长帆摆了摆手,“暂且留他一命。”
“我理解你的心情,可事已至此,何永强有更大的用处,死也要死的有价值,若是冲冠一怒洗劫家舍,反是落了下乘,戴上了贼寇的帽子。”徐文长说着,递出了刚刚写好的一封书信,送与杨长帆。
这是杨长帆请徐文长代写给赵文华的书信,务必要凄惨之至,誓要南下除贼,公事不得不先放下,要突出自己并不是不管赵文华交代的事情,只是家仇在前,不得不报。
信中措辞得当,甚至能感觉到那种声泪俱下,行书用的也是正楷,工工整整,完全不是之前草书的样子,别说赵文华,谁看了这封信都会理解杨长帆的处境。
“先生的计划是周全,只是,我一人怕实施不来。”杨长帆收起书信摇了摇头,“不如先生随我一道赶往澳门……”
徐文长干脆拒绝:“下个月,乡试。”
没办法,考试优先于一切。
“该说的,我都已说透,公子是有大运势的人,自然……”
“好吧。”杨长帆也知道乡试在即,留他不住,“我后面如先生所说行事,如若顺利,六月之前,大事可成,届时少不了先生那份。”
“能不能先给?赶考的时候,家里也是有开销的……”
一切气骨瞬间烟消云散。
第119章 赵总兵
会稽何府,何永强又喜又悔。
喜的是杨长帆终于受到教训了,从此他怕是再没胆子做这单生意。
悔的是沈悯芮被劫走了,转了一圈自己的辛苦也付诸东流。
他即刻唤来下人,命下人包上一些补药,送与沥海杨府慰问一番,顺便打探一下杨长帆的情况。
至于县衙那边,县丞等人已经收到了绍兴府的通令,即刻复工,否则革职论罪。县丞那边也递来消息,海瑞已收到李天宠的书信,不再为难何永强。
何永强也不明白,舅舅究竟有什么能耐,一封信竟然真的让海瑞停手。
一切好像又回到最开始的样子。
不一样的,只有杨长帆。
……
三日后,杨长帆缝合过后的伤口已经基本不疼,只是胸前难免落下一道很长的刀疤了,虽说要一个月才能痊愈,但此时他只要不做剧烈运动,身体已无大碍。先前街坊四邻,何府家丁等人皆来探望过,他依徐文长所说,卧病在床,虚弱万分,装出一个月内不能出门的样子,好为之后的行动打下幌子。
这一天,杨长帆接到了两封回信。
其一是赵文华亲笔所书,对于杨长帆的遭遇表示感同身受,倭寇不除,江南百姓永无宁日,他劝杨长帆好好养伤,此后专心经营沥海军器坊,以成平倭大业。信中还透露,不日都司与工部的拨款和文书即将到位,现在还不是拼命的时候。
如同徐文长所料,即便书信已经声泪俱下,赵文华依然犯不上为杨长帆出头,毕竟不是他儿子。
与戚继光那封书信则是杨长帆口述,翘儿代笔所书,并无太多的修饰,只是说清事情,包括汪直系海寇的洗劫与沈悯芮被掠。
奈何戚继光回信也如沈悯芮所料,与赵文华类同。劝杨长帆好好养伤,从长计议,对于沈悯芮几乎只字未提,好似这个人从未存在过一般。
总结看来。赵文华的意思就是“好好做事,做的够好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戚继光的意思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要让儿女私情耽误”。
的确,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杨长帆,不过是一介瘦马沈悯芮。没人愿意冒那么大风险为他们出头。
不过沥海的遭遇,杨长帆的劫后余生也并非全无意义,这至少给了很多人挥的机会,根据上司授意,庞取义将战况添油加醋描述一番,沥海所如何苦战得胜逼退倭寇,倭寇如何大放厥词“我们还会回来哒!”
相比于杭州湾北的情况,沥海的遭遇实在不值一提,但在某人眼里还是觉得可大做文章的。赵文华的唠叨又有了新的理由——尔等闭门不出,倭寇大猖。已经开始肆虐杭州湾南,屯重兵在嘉兴杭州防守,难道绍兴宁波就不要了么?
张经老而弥坚,远在嘉兴驻守,眼不见为净,赵文华的一切言论自然对他没有影响,但李天宠天天被赵文华骚扰总不是个事儿。赵文华就像个无底洞,刚刚满足了他设立军器坊的要求,如今又有新的由头。
万余倭寇在拓林,张经在下一盘大旗。分兵去绍兴是不可能的,与赵文华讲明白这个道理后,赵文华也不争调兵的事,转而拿出了一个温柔的提议。至少需要一个能人将那边的防务组织起来,不要再这么一盘散沙下去了,也不要你们嘉兴前线的能人,杭州挑一个就是。
李天宠十分清楚,赵文华转了一圈还是在安插自己的人,张经一定是不愿意的。手下一帮勇将等着安排,轮不到赵文华的人。
可张经的回话却令人大跌眼镜——赵文华要去,就让他自己去吧。
李天宠收到消息一琢磨,这还真是个办法,赵文华是决计不敢真的领兵打仗的,无非就是要抢些小权而已,塞他个虚职让他滚得越远越好。
于是这一次,张经李天宠彻底满足了赵文华的要求,临时委任下达,身兼二职的赵文华武袍加身,荣任宁绍总兵,即刻赴任督查海防。去哪里赴任不重要,不要在杭州就好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