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这是咱们中央自己的人,而云贵那种地方,本来就偏远,说白了,力量不够强,所以满清中央还能控制一下,换其他的好地方,想插手都费劲了,而你慈禧要严惩崧蕃?
那这不是自断一臂吗?
崧蕃本来的依仗也是如此,他觉得自己心向大清,忠臣一个,那些个谘议局的人,他妈算个鸟?
但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一个结局,等于是被中央狠狠的抽了一下嘴巴!
那满清中央的这个态度,好多人都看出来了,叫好的自然好多,而谘议局的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继续呀!
云贵这边等于是给打了个样儿,那别的省的谘议局就闹的更欢腾了,他们就好像后世的新闻媒体一样,不断的揭露地方政府的黑暗面。
地方上的那些个独立的诸侯们,他们这一下可真的是有点儿受不了了。
而这样一来,满清的中央方面当然高兴了,这多好,自己的这一步改革算是大获成功呀,以前收不回来的权利,现在有人帮我们监督着,而且呀,这舆论的压力真好用啊,谘议局把事儿给曝光出来,电报一下子通报全国,你地方上的诸侯想不改?
嘿嘿,骂都骂死你!
从这一个回合来说,满清的中央方面非常的高兴,可以说看到了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但不过,那地方上的诸侯们,也都是精英,他们傻吗?
那怎么搞定这些个谘议局呢?
你还别说,这是有能人,有聪明人……
第四百五十二章 强烈要求改革加速!立宪加速!
“现今我大清,政通人和,朝野上下焕然一新……我地方谘议局有大用,且可大用,定要重用……如此气象,臣以为当快马加鞭,将立宪进程加快!”
这是之前已经臭了的李鸿藻的上书,说的前面的东西那都是扯犊子,就是后面的一句重要,那就是他希望,圣上,也就是满清中央,能把政治体制改革加快速度!
说白了,不是之前确定了一个九年立宪吗?
那咱们现在看看情况,大好不是?那干脆呀,提前呀,八年如何?
不得不说,李鸿藻这个说法还算是比较的胆小,他没敢说的更快,只是减了一年。
但不过,李鸿藻这个上书的时间点非常的好,你看,咱们现在不是取得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了吗?那为什么不深入啊?不加快呀?
这个事儿,从逻辑上来考虑,没有任何的问题,你李鸿藻说的是对的,挑不出毛病来,而且这不就是符合圣心吗?
就是符合慈禧老佛爷的意思呀,你不是要坚定的立宪改革吗?
另外,咱们大清国不是学的日本立宪吗?现在日本立宪也是提前了呀!
所以,怎么看,这个奏折都是完美的,都是OK,虽然这个奏折有点儿指挥中央办事儿的意思,但是这个……
“其心可嘉!”
对,慈禧就给了这么个评语,于是,李鸿藻这又要抖起来了!
那这么一来,李鸿藻因为这个事儿得了势,那还合计什么?
“为我大清国记!圣上应亲主立宪!……九年太长,七年足以!”
“……七年?还是太长!以现在大好形势。六年就可完成立宪!”
“五年!五年就可以摒除积弊!让我大清国富民强!……”
这一份份的奏折就来了,一个比一个敢说!
而这其中,有一个最能写的,最能说的,写了一份万言书,痛陈之前政体弊端。大加赞扬新政以来的成果,那就是谘议局所取得的这些个成就,然后他坚信,我们大清是绝对有希望的,应该马上就走完君主立宪制的程序。
三年!三年就够了!
谁呢?谁这么敢说呢?
这个人可不是一个一般人,他就是太子少保,现在的总理衙门的一把手,翁同龢!
翁同龢那不是一般人呀,他是皇帝的老师呀。而且还是清流当中的魁首级人物,也就是完全站在慈禧这一边的,但不过,在之前他对于宪政体制改革,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
简单来说,翁同龢就是一个右派,顽固守旧,他这个清流是清流。可是对着干的都是洋务派,他经常找洋务派的麻烦。所以,慈禧虽然对这个翁同龢青眼有加,但却没有把他给弄进那个立宪的编审局,也就是满清的发改委。
但其实呀,这个事儿对翁同龢影响不大,虽然他没有进入发改委。可是这个人的官还是越做越大的,这里面就看出慈禧的手段了,这老娘们不傻,没有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她才选了张之洞这个清流的新代表人物嘛。
不过,翁同龢对于这个事儿怎么看呢?
“是不是自己被冷落了呢?”
每每午夜梦回的时候,翁同龢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呀!
人就这么回事儿,他都有想法,翁同龢也是如此,虽然没什么影响,但他害怕当影响出来了之后,他就完蛋了呀。
而这回,好机会!
看,李鸿藻那样的咸鱼都翻身了,那老子还不抓住?
所以,翁同龢那真叫一个用功,挑灯执笔,熬了一宿写下了这个万言书。
表忠心!表态度!咱支持君主立宪改革!
但这个事儿,三年?
你要说快,李梦杨的那个是最快的,对,他当年在巴拿马的时候,很快就给整了一个君主立宪制出来。但是,当年的那个时候,李梦杨治下总共多少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