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顿,魏征又道:“此次陛下派八路大臣巡视天下,其他几路,只是安抚地方,行劝农之事。唯独鹏羽与老夫的东路,却是担负着推行开中法,设立常平仓、义仓的任务。此行,你我任务艰巨啊”
赵云泽点点头,道:“魏大人也无需太过忧心,咱们带的那一船精盐,就是最好的引子。河南道、河北道的那些门阀世家,别看一个个都挂着诗书传家的名头,可是他们的眼睛,也是盯着银钱的。为了精盐的巨大利润,他们必会支持开中法的。”
魏征笑了笑,说道:“鹏羽弄出的这个开中法,确为奇思妙想。不过,单靠让世家门阀向朝廷捐粮,怕也不是长久之计啊今年只是在关内道和河北、河南两道设立常平义仓,那些世家门阀捐献的粮食也许能满足朝廷需要。可将来,大唐各道、各州县都要设立常平义仓,光靠世家门阀捐粮,怕是不够的。”
赵云泽道:“朝廷现在不是穷嘛,不让世家门阀捐粮,朝廷也无处筹粮啊等将来朝廷有钱了,开中法也可以因时而变嘛”
魏征点头道:“看来鹏羽对开中法已然有了全盘考虑,那老夫就不多置评了。”
稍顿,魏征又皱起眉头问赵云泽:“听陛下说,你曾言今年关中、河北、山东三地有旱涝灾害”
赵云泽稍稍一惊,心道:李世民居然连这件事情也告诉魏征了“那是某的师傅曾经用占卜之术做过的推算,至于会不会应准,谁也不知道。”赵云泽解释道。
魏征长叹一声道:“难怪陛下亲耕那日,耕牛忽然跪地,上天也鸣雷示警。鹏羽师父的推算,有极大可能应准啊”
听魏征又说起祭农大典那天的事情,赵云泽猛然想起一事,连忙问魏征:“魏大人,某那日观陛下亲耕,是将粮种直接播于土地,难道民间也是如此做法”
“哈哈哈,看来鹏羽也是知农之人啊”魏征大笑起来,“民间自然不是如此做法。民间种粮,是要先将土地深翻,然后或起垄成墒,或培土为畦,再播撒粮种的。”
“那为何陛下却直接播种呢”赵云泽不解的问道。
魏征一笑,道:“鹏羽,你既然知农,那老夫问你一句,仲春之月播撒的粮种,可能出苗”
“这二月还是春寒料峭之时,无论是气温还是地温,都不适于种子发芽生根,怕是长不成粮苗的。”赵云泽一下想到了这个问题,心中也更加疑惑了。
魏征点头道:“陛下亲耕,所播撒的粮种,是用来祭祀先农的,根本就不可能长成庄稼。所以,也无需像民间那样精耕细作了。”
“哦,原来只是取象征意义啊我还真以为陛下会亲自种田呢。”赵云泽恍然大悟。
魏征摇头道:“虽然亲耕只是祭农、劝农,可陛下还真的要亲自种田。不然,如何以藉田之粮供奉祖庙”
“哦,是我误解了。”赵云泽会意道。随即,他又问魏征:“那现在民间用的耕牛,难道都不穿鼻环吗”
“牛穿鼻环鹏羽这是何意”魏征不解的问道。
赵云泽解释道:“就是用坚韧的数枝或铁环,穿透牛的鼻中膜,然后再在铁环上系上缰绳,这样,牛就听话了呀”
见魏征还是一副茫然的样子,赵云泽又道:“我与师父隐居山中时,也是种过地的。师父所用的耕牛,因为穿了鼻环,很好侍弄。耕地时根本无需另有人牵牛,只一人便可一手扶犁,一手用长缰绳控牛了。”
魏征的眉头皱了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忽然一拍脑门道:“老夫懂了老夫曾见过春秋时的铜牛尊,那牛尊的鼻子上,就穿有一硕大的鼻环。老夫还以为那是装饰品,如今听鹏羽一说,老夫才知道,原来春秋时的先人们,就已经像鹏羽说的一般为牛穿鼻环了。今人倒是埋没祖先的智慧了”
“啊春秋时的古人就知道给牛穿鼻环了”这下轮到赵云泽惊诧了。
魏征点点头,又道:“咱们此次巡视,不妨将这牛穿鼻环的做法也一道推广开”
第270章 暗算
船行两日,到达洛阳。
古都洛阳,在隋朝时就是东都。隋炀帝杨广后半生的大半时间,也是在洛阳度过的。
贞观初年的洛阳,朝廷虽然还没有正式定位为东都,但在民间百姓看来,洛阳的地位,依然仅次于长安。
事实上,洛阳城的繁华,比长安更甚。洛阳虽然不是平原地形,但其“居天下之中”、“九州之腹地”,水陆交通都极为发达,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天下通衢”之称。
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使洛阳城成为了沟通南北东西的物资集散地,同时也造就了人口的汇聚。
洛阳城内,隋朝时建立的洛阳宫,比都城长安的大兴宫太极宫前称还要雄伟阔大。洛阳的丰都市,比起长安东西二市加在一起还要大一倍。仅凭此两点,就能看出洛阳在大唐的地位。
魏征和赵云泽的东路巡视组,其主要任务并非劝农,而是要在河北、山东两地推广开中法,设置常平义仓。因此,洛阳并非东路巡视组的重要停驻之地。但洛阳此时却是河南道的采访使衙门治所所在之城,所以,就算是应付走过场,东路巡视组也要在洛阳停留几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