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空降贞观_东篱泽【完结】(391)

  “可人家鹏羽还不是什么都没说。”长孙皇后道。

  “是呀,稳重多了。看来,这快一年的历练没白费啊。这赵鹏羽再不是当初在渭水河畔拉着朕的衣袖喊朕老李时候的模样了。”

  就在这时,刚刚消失在通往凉亭的小径拐弯处的赵云泽,又现出了身影。他急吼吼的小跑着往凉亭奔来。

  “呃,又来了,他这毛躁的性子”李世民一头黑线了。

  长孙皇后和九江公主一听李世民这话,都掩嘴偷笑了。

  “鹏羽,是不是又有什么事情忘记说了”赵云泽一进凉亭,李世民便哭笑不得的问他。

  “嘿嘿,是有件事情忘说了。”赵云泽尴尬道。

  “那朕便再洗耳恭听吧。”李世民很无奈。

  赵云泽也没再坐下,直接站着说道:“月初,臣去了趟赵家庄的职田”

  “你的职田怎么了没收到粮食吗朕可是听说是你主动免了赵家庄佃农的佃租的,难道你要找朕要粮食”

  “不是不是”赵云泽也一脑门黑线了。;瞧把老李吓的。

  “臣是说,臣让赵家庄的农民,在收获过后翻耕土地。”

  “收获了还翻耕土地作甚”李世民不解的问赵云泽。

  赵云泽道:“陛下,臣以前跟随师父隐居时,也是种过庄稼的。每年粮食收获后,师父都带着我翻耕土地。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让冬季的雪水润透田地,来年便于耕种。二是可以冻死地底下过冬的害虫和一部分虫卵。”

  “嗯,很有道理呀”李世民的眼神一下亮了,“你的意思是,要朕下旨在大唐推广秋收后翻耕土地这一做法”

  “然也”

  “那朕知道了,明日便让中书省拟旨颁行天下。”

  “那臣就放心了。”

  赵云泽又走了。李世民望着他的背影,道:“有时朕朕怀疑这个赵鹏羽是神仙下凡,他那脑子里,怎么就有那么多新奇的好点子呢”

  “人家鹏羽有个厉害的师父呀”长孙皇后笑道。

  “是呀,朕起先还以为他是拿他那师父做幌子的。可现在朕相信他的身世了。他如此年轻,若无耋老高人教授,就算他在胎中就开始修习济世之学,也断不能学会那么多东西。可惜他那位师父已然逝去,若不然,此人之才,定可为相。”

  “赵大人再历练十年八年的,说不定也能拜相呢。”九江公主忽然出声道。

  “呵呵,八娘倒是挺看好赵鹏羽的。那就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李世民笑道。

  —————

  贞观元年八月二十四日,赵云泽穿越大唐一周年纪念日。

  这个重要的日子里,赵云泽虽然有所感慨,可他却没有任何格外的纪念活动。他也无暇顾及纪念了,因为这一天是讲武堂新生的入学之日。

  这一届的新生,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便是大唐十六卫中选拔的优秀低层军官和优秀士卒。这一部分人有六百左右。剩下的二百人,则是长安城极其附近州县的读书人。

  按照赵云泽的设想,讲武堂学员必须满足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年龄在十六岁至二十二岁之间;二是必须识字。

  第一个条件很简单,光是大唐十六卫中就有数不清的适龄官卒。可是第二个条件,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军中,识字的人虽然不多,可是要从总兵力达到了二十多万人的十六卫和长安附近州县的府兵中挑出八百人还是能做到的。可要既满足年龄条件又满足识字的条件,选送的新生还不能是孬兵,这就凑不够八百人了。

  这也是赵云泽故意设置的一道门槛。为的,就是增补没有过从军经历的读书人进入讲武堂。

  那位伟人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而愚蠢的军队是打不赢敌人的。

  硬要抬杠的话,这句话的确不能说是绝对道理。可是提高一支军队、尤其是军官的文化水平,却是至理。

  也因此,赵云泽才把目光盯向了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其文化水平肯定比军中的官卒要高的多。没有从军经验没关系,来了讲武堂可以从零历练;可这文化水平的提高,却不是一天两天能速成的。

  将读书人纳入讲武堂,赵云泽是想把他们当作参谋人才来培养。将来,他们既可以在基层带兵,又可以担任中高级军官的佐官。

  如果有可能的话,赵云泽还打算讲武堂全部招收读书人呢。当然,这也只能是奢望。

  唐承隋制,隋朝的贡举制度,也被大唐继承并改进了一些。唐朝的贡举,分为常选和制举两种。

  常选每年进行,冬季由各地州府选取当地生徒官学学子和乡贡非官学读书人二三人不等,保送至长安,来年春天参加礼部的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出身,然后再经过吏部的考试,委任官职。

  制举是特科,朝廷根据需要,由皇帝下令不定期举行。考试的程序与常科差不多。

  各地州府的读书人,肯定不止两三人,而每年有资格参加贡举考试的,却只有两三人。这两三人,也必然是当地的名人或有关系背景的人。因此,就有大量的读书人没有当官的机会。讲武堂的大门,就是为这些没有机会参加贡举的读书人敞开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