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丁大顺愣住了。
“我知道你想问什么。不用问那么多,按我说的吩咐下去,到时候,执行这项任务的人一看便知道什么是入城税、市易税、地摊费还有巡街辛苦费了。”
“诺”丁大顺抱拳应下。
—————
赵云泽回到县衙时,已经快到午饭时间了。他直接去找房遗直。
房遗直正在内堂查账,算盘打得噼啪响。
“房兄,你可曾在账本上看到有入城税、市易税、地摊费还有巡街辛苦费的进项”赵云泽问房遗直。
房遗直想了想,道:“账本中只有租庸调赋役和商税的记录,未曾见到大人所说的这些杂费。”
所谓“租庸调”,是唐初实行的税收制度。这项制度,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唐初,朝廷对百姓按丁给田,每个家庭,根据成员性别、年龄的不同,分别授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同时,百姓负担税赋和徭役。
普通百姓,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授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授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授田。士族阶层田地授予另有规定。
上述规定中,需另提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寡妻妾可以授田,一般妇女不授田地。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人不喜欢养女儿的一个原因。
租庸调税制,包括三项:租,是指谷物赋税和徭役。按人头收取,每丁每年向朝廷缴纳粮食二石。此外每丁每年还需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两天。
如果不服谣役则可以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作“庸”。若国家有事须增加服役者,凡加役十五天,免“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俱免;每年的额外加役,连同正役,不准超过五十天。
调,是指特产税。根据当地种植非粮食作物的种类收取。每年缴纳绢或绫、拖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租庸调税制的收取对象,只是普通百姓和杂户家的男子。妇女、以及官户贱民阶层,工商业者、道士、和尚、女冠、尼姑等,因为授田数量很少,并不负担税赋徭役。从商的,另需缴纳商税。
赵云泽听了房遗直的话,心中了然:果然如孙思邈所说,这些杂费,就是石城县衙的小金库。
第430章 新官上任第一把火(中)
房遗直没有说大话,仅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另外又加了个小夜班,他就把石城县的账本查点完了。
别看账本有三大箱,但因为都是用毛笔书写的,字迹比较大,古人记账数字用的都是汉字,占的纸张面积也大,其实账目并没有多少。
房遗直另立了账本,用复式记账法做账,用鹅毛笔书写,最后才做了薄薄的六本。一年一本。
复式记账法又称借贷记账法。这是后世会计做账最常用的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原则,是借贷分立账户,每一笔账的记录,都要在两个账户中有体现,有“借”的变化,就一定有“贷”的变化。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比起只用一个账户记录流水账来,又直观又不容易出现错漏。用复式记账法查点流水账,也非常容易找出错漏。
房遗直在查账时,主簿邓烨来看过几次,他弄不明白房遗直玩的算盘是什么东西,更看不懂房遗直写在纸上的那些鬼画符一样的符号。要说邓烨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鹅毛居然可以用来写字。
最后,邓烨索性不关注此事了。对于自己做账的本事,邓烨还是很自信的,他不相信年纪轻轻的房遗直能查出什么东西来。
赵云泽这两天倒是很闲,他除了偶尔帮房遗直念一下账本,就是带着秦安和黎仁四处闲逛了。衙门内,连茅坑的数量他都摸得一清二楚了;衙门外,石城县的大街小巷也让他逛了个遍。也听到了不少市井间的花边新闻。
石城县衙的官吏,见赵云泽上任后对于衙务不闻不问,也暗松了一口气。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位县太爷倒好,什么事都不问,当起了闲人,这三把火他怎么下手不过到了赵云泽上任后的第三天,石城县的官吏的神经就又一下绷紧了。
一大早,各部门的管事到内堂参加每天例行的堂议时,众人行完拜见之礼后,赵云泽并没有像前两日一样,笑呵呵的让众人自行下去做事。反而板着脸,沉默不言。
见赵云泽一反常态,众人都有些紧张了。
“城南柿子树胡同,有一户人家姓武。有弟兄二人,父母都已亡故,这弟兄二人闹分家”
沉默了一阵,赵云泽开口说话了。县尉陈昭一听赵云泽说起的事情,心下就是一惊。
“可是闹了快两年了,家依然没分成。弟兄二人也整天吵架,搅得四邻不安。陈县尉,可有此事啊”赵云泽望向陈昭。
陈昭起身,朝赵云泽一拱手,道:“确有此事。某也曾给他们调解过多次,可那武大郎和武二郎,对于父母留下的遗产,都想多占。就连县衙出面给他们做出分配,他们依然不满意。这个案子也便拖到现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