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空降贞观_东篱泽【完结】(560)

  “依房兄的家教,哪里用得着学我。”赵云泽笑了笑,又摆了摆手说道:“某来寻房兄,也确有一件公事,想跟房兄商量一下。”

  “赵兄请讲。”房遗直一听赵云泽的话,忙坐正了身子。

  赵云泽默默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今日某开衙视事,遇上了一件难决之事。龙槐乡有个名叫谷丰收的农民言到,这个时节,乡村百姓家多无余粮,粮种也不足。这眼看就到了该耕种的时节了,这可是个大问题。”

  房遗直一愣,随即叹道:“是呀,粮种不足,种的庄稼就少,秋里收的粮食必然也少。民以食为天,这的确是大问题。往年,某也听家父说起过这种事。百姓们为了能种上庄稼,不得不向富户借粮做种。可富户们收的利息又高,百姓们也是有苦难言啊。”

  “那不知令尊可有解决的法子。”赵云泽问道。

  房遗直摇了摇头,一脸苦笑道:“家父也无甚好法子。”

  赵云泽心道:房玄龄应该不是没有办法,而是因为他想出的办法,都受到了现实条件制约,难以操作吧。

  “房兄,某倒是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不知可行不可行。”赵云泽说道。

  房遗直一喜,连忙问道:“赵兄有何办法”

  “我这个办法,叫做青苗法。即春耕时节,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里庄稼收下来后,农民再稍加一点利息,偿还粮食。如果遇上灾年,那便不收利息,或者直接减免农民应偿还的粮食。”

  青苗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赵云泽白天听到谷大用说的事情后,一下就想起了这个办法。

  房遗直听了赵云泽的话,思考了一会儿后说道:“赵兄这个办法听上去倒是不错,不但解决了春耕时农民无粮下种的窘境,也能为官府库房多收些存粮,以应对不时之需。可是,石城县衙的库房里,好像也没多少粮食了,这出借的粮种,从何而来”

  “唉,这也正是某的为难之处啊。”赵云泽叹气道,“办法再好,没有东西也白搭。某一开始还想用常平义仓的粮食。可问过邓烨才知道,石城县并未设常平义仓。平州一州之地,只有两县,卢龙倒是设有一座常平义仓。可到了这个时节,仓里也无粮啊。

  稍顿,赵云泽又道:“某在想,石城县虽穷,可大小富户总还是有的。能不能以县衙的名义,先向这些富户借粮,秋里收来的利息,也一并给这些富户。先度过今年这个难关。来年,咱们兄弟努力了一年之后,石城县的府库应该能充盈一些了。那这青苗法,也能顺利实行了。”

  “这官府向民间借粮,怕是不好办呀”房遗直说道。

  赵云泽道:“房兄不必担心。这个我有经验。贞观元年,某就随魏征大人来过河北。当时设立常平义仓,还不是从民间筹的粮食只要给那些富户点便宜占,不怕他们不就范。说不定,咱们还能大赚一笔呢。”

  “赵兄打算给那些富户什么可占的便宜”房遗直好奇的问道。

  赵云泽神秘的一笑,道:“是时候用到我从长安带来的那五大车宝贝了。”

  第440章 吃饭,是件大事

  原先历史上,北宋王安石变法之青苗法,是以常平仓的粮食作为本钱,向百姓提供低息贷款。用以压制民间的高利息贷款。同时,也达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

  青苗法的初衷,是为了利民、富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弊端。青苗法本来规定,百姓还贷,可以用粮食,也可以用钱。但在实施中,地方官府却只收钱不收粮。这就让农民不得不承受商人的二次剥削。还有的地方官员私自抬高利息,甚至是强迫原本不需要借贷的百姓借贷,以此牟利。以至于一项本来可以利国利民的“良法”,变成了伤民的“败法”。青苗法也最后被朝廷废止。

  赵云泽打算在石城县实施的青苗法,虽然是受了王安石变法的启发,但具体操作却与王安石设立的青苗法不同。王安石的青苗法,是借给百姓钱,百姓再用钱购买粮种;赵云泽是打算直接借给农民粮种。王安石的青苗法,最终目的是靠着利息增加国库收入;赵云泽的目的却只是为了满足农民春耕的粮种需求。

  也就是说,王安石变法是盈利性国策,而赵云泽要设立的青苗法,只是利民手段。无论是影响力还是所担风险的程度,赵云泽的青苗法都比王安石变法要小的多。

  赵云泽正是吸取了王安石变法的教训,才对青苗法做出了调整。虽然,这么做的话,官府没有多少收益,甚至还会赔本。但赵云泽也没打算靠着青苗法敛财。他为的,只是解决百姓生计。因此,他也有足够的信心把这件事情办好。

  千说万说,这青苗法如今也只是赵云泽的一个想法而已。要真正实施的话,首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府库无粮。没有本钱,再好的想法也白搭。

  赵云泽到房遗直家时,天就已经擦黑了。又跟房遗直聊了一会儿,也就到饭点了。很自然的,房遗直留赵云泽在他家吃饭,赵云泽连婉拒的表示都没有,就直接答应了。

  小赵同学对于此次检查房家饭菜的结果很满意。他打着饱嗝,离开了房遗直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