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界屋脊风云录_西藏军区政治部【完结】(227)

  叔伯“阿库”舅“阿香”,爹是“帕”来娘是“妈”,

  姐姐、大姐叫“阿价”,哥哥、老兄叫“觉拉”,

  妹妹、弟弟叫“我玛”,亲戚总称是“本家”。

  “拉巴”、“岗巴”是手、脚,前腿可是叫“拉巴”,

  身体“苏波”,头叫“郭”,尾巴“徐古”角叫“热”,

  耳朵“昂觉”鼻“纳古”,眼睛叫“米”嘴叫“卡”,

  额叫“白郭”头发“扎”,牙齿叫“索”脸“董巴”。

  粪便、肥料叫作“吕”,牛粪特别叫“觉娃”。

  春天“吉噶”夏“亚噶”,秋天“蹲噶”冬“滚噶”,

  冰叫“恰巴”雪叫“扛”,冰雹“塞热”雨“洽巴”。

  窗户“格空”门叫“果”,房屋顶上叫“托卡”,’

  厕所“桑揭”院“果热”,围墙“贾日”园“林卡”。

  一般车子叫“嘎日”,马车就叫“达嘎日”,

  以此类推说下去,脚踏车叫“岗嘎是”,

  火车叫“日里”,汽车叫“莫扎”,①

  木船叫作“楚”,牛皮船“锅娃”,

  飞机“囊珠”炸弹“崩”,大炮“美觉”枪“门达”。

  机器叫“廓洛”,工厂叫“索察”,

  医院叫“门康”,寺庙叫“滚巴”,

  银行叫“欧康”,兵营叫“马噶”,

  商店“葱康”市场“冲”,各种机关叫“列空”。

  地区“萨亏”县叫“宗”,省叫“醒钦”国“杰卡”。

  西藏叫作“博”,汉地叫“甲纳”,

  西康叫作“康”,印度叫“甲噶”,

  英国叫“英吉”,缅甸叫“巴玛”,

  “阿美日嘎”是美国,尼泊尔叫“果尔喀”,

  “其林杰卡”是外国。外国人叫“其林娃”。

  帝国主义、反动派,“咱杰仁鲁”、“洛掘巴”。

  革命叫“萨结”,工作叫“列噶”,

  领袖叫“宗增”,同志“洛吞巴”,

  人民解放军,“米芒金珠玛”,

  东方红,“夏却玛”,太阳升,“尼玛夏”,

  “美波杰卡”是祖国,新西藏是“博萨巴”。

  除了这套名词快板以外,我们还编写了藏语形容词快板,动词快板。这些快板,以后都发展成为西藏军区步兵学校藏语文队的正式教材。

  到1952年底,我们科里好几个参谋都先后充当过西藏军区首长的小翻译。他们在翻话中,遇到难点时,也有过差错,甚至闹过笑话,但一般问题是能解决的,并在完成翻译工作中,继续深钻,不断提高了藏语文水平。

  我们在完全没有上学读书的情况下,在艰苦的进行途中,凭着革命热情和毅力,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基本攻克了藏语关。这一经历,是我经常怀念的。为了纪念它,至今我还完好地保存着上面说过的三件手抄本:1.在甘孜时期自裁毛边纸、用针线订成的小学习本;2.在拉萨、江孜期间抄出的340多页的《汉藏语汇》字典;3.在拉萨编写的学藏语快板诗。

  (1985年7月15日于北京)

  注释:①“莫扎”、“日里”“嘎日”等,均系来自印度语的藏语。当时,我们都这样念。现在,汽车、火车、车辆的藏语标准说法,其汉字读音应分别是“朗阔”、“美阔”、“阔洛”。

  第23章 开路先锋

  金荣功 张抗

  ●光荣的任务

  我们一六二团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解放战斗中开辟和保卫解放区,曾独当一面,卓有贡献;渡江南下,解放九江,开辟鄱阳分区,也屡建功勋。1950年6月,我团在川西边剿匪,边整顿,部队斗志正旺时,军、师党委决定我们火速向二郎山进发。当时,我任团长,张抗同志任副政委。

  这时,先遣部队已经进藏,昌都战役即将打响。由于二郎山交通阻塞,给前方物资供应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威胁。军、师党委交给我们团的任务,就是和兄弟部队一起“打通二郎山”。

  二郎山地处川藏交通咽喉,海拔3000多米,上下90里,山势陡峻,雨雾弥漫。国民党统治时期,虽修过公路,但标准低,施工草率(如12%的纵坡及平曲线半径10米者有多处;有些地段的路基宽度约3米,仅能勉强通过一辆卡车,无避车道的设置等),更由于多年放弃养护,使先天不足的路段呈现着百孔千疮的状态。公路的边沟阻塞,路基荒草丛生,一些坍塌严重的地段路基仅仅遗留着约1米多宽的痕迹,根本无法通车。虽经我工兵团和川康大队5分队奋力抢修20多天,至5月30日可勉强通车,但由于雨季到来,塌方严重,维修和保证通车,又成了难题。我团受领任务后象一把巨斧,劈向二郎山,目的是维持车辆的通行,以保证前方的供应。这是关系着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大事。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