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华之魂.星辰谱(全四部)_翟明战【完结】(215)

  百团大战前夕,父亲一直忙于战斗准备和部署工作,但仍挤时间去看望母亲和我这个刚刚出世的小女儿。当时生活十分艰苦,母亲月子里奶水不够,我饿得哇哇直哭,母亲又没带过孩子,在心里着实有点抱怨父亲对我们母女关心不够。父亲看到母亲不高兴的面容,很能体谅妻子的心情,便自己拿起炕头上的脏尿布到河边洗干净,晾好,又主动端起碗给小女儿喂米汤。那种发自内心的爱实在令我母亲感动。母亲再也不忍心让父亲看自己的脸色了,后悔得直掉泪。父亲握着母亲的手,心平气和地解释目前的时局和前线情况,使母亲破涕为笑。

  时值朱总司令50寿辰,我刚好过满月,总司令将部下赠给他的红细布锦旗转送给父亲一面,说:“现处于战争环境,我实在拿不出什么给孩子过满月,就用这给孩子做个小被子吧!”彭德怀副司令员也向父亲建议说:“刘师长(指刘伯承)的孩子叫刘太行,我看很有点纪念意义呵!你的小女儿就叫左太北吧!”“好是”父亲欣然同意。从此,太北的名字就叫开了。

  百团大战是在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指挥下进行的,这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大规模战役。作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父亲,实在没有精力再抽出时间照顾我们母女。为了解除后顾之忧,父亲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开始时,决定将我们母女送往延安。

  母亲实在不愿离开父亲,父亲是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母亲对他实在有太多的担心。可我刚三个月,无法离开母亲。父亲是个非常爱孩子的人,母亲深知父亲让我们去延安主要还是为了我的安全。母亲也知道父亲下这个决心是非常不容易……这一切,我当然是一无所知。但后来母亲给我讲我们去延安路上发生的一件趣事,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我就是从这件平凡的小事中,体会到了父亲在平民百姓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从太行山去延安的路上,一位挑夫挑着担子,前面筐里躺着三个月的我,后面筐里放着衣物和我吃的东西。母亲刘志兰跟在挑夫身后,急急地赶路。挑夫走得太快,母亲走几步就得跑几步才能跟上。母亲脸上流着汗,衣服背后已汗湿了。她实在有些走不动了,就对挑夫说:“老乡,你走得太快了,我实在跟不上了。”挑夫冷冷地说:“快?就这样的速度天黑才能到延安,我回来全是夜路了。”母亲热情地说:“在延安住一晚上,我负责给你安排住处:“挑夫不耐烦地说:“不行,俺还有事呢。”

  母亲无奈地说:“那咱们歇一会儿再走吧?"

  挑夫回头瞅了瞅母亲,看她确实走不动了,不得已只好停下来。刚停下还不到一分钟,我就哇哇哭叫起来。

  母亲忙走到挑子跟前问:“怎么,她又哭了?”

  “没事,她躺在挑子里就像睡在摇篮里,挑子一停下来就像摇篮不晃动了,她怎能不哭呢?”挑夫说完轻轻摇摇头,很看不起这位年轻母亲。

  母亲不知所措地说:“那咱们就走吧,只是别走得太快!”

  挑夫又挑起担于,没走几步我就不哭了。母亲暗暗钦佩这位挑夫,一个男人家也懂得怎样带孩子。挑夫不慌不忙地走着,信口说道:

  “我看,你带不了孩子,把这小女送人吧。”

  “什么?”母亲明明听清了他的话,还是愕然地问了一句。

  “我是说,你带不了孩子,还不如把孩子送给我。”这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母亲禁不住心跳起来。她警惕地看着四周,山高谷深,行人稀少,忍不住喊了一声:

  “停下,先别走!你现在带我到哪里去?”

  挑夫停下来莫名其妙地说:“带你去延安,怎么啦?”

  “你要说老实话,不许骗人!”母亲的口气坚决而严厉。

  “俺是乡公所派的公差,哪还会有假?”挑夫也认真起来。

  “那你为什么要我的孩子?”母亲紧追不舍。

  “这不稀罕,俺乡里的乡亲谁家没带过八路军的孩子?他来接咱就给他,他牺牲了咱们就养着,有自家孩子一口就有八路孩子一口。再说了,八路军舍命为咱老百姓打鬼子流血牺牲,咱们要是没有这点觉悟那还有良心吗?”“可咱这孩子是送到延安去的,那里已办了托儿所,怎么能给你呢?”母亲忙说。

  “俺不过是说说,你不愿意俺给你送到延安就是了。”挑夫的好意没有得到母亲充分理解,心里也不太舒服。

  两人沉默不语地向前走着。走过一段河滩路后,挑夫又忍不住地问:“你是从前线来的?”

  “从王家峪。”母亲回答。

  “王家峪?王家峪有个圣人你见过吗?”

  “圣人?不知道。”母亲对这个问题毫无兴趣。

  “哈,俺老百姓可都知道。他一镐头下去,能开出一片荒地。他说哪有水,哪就能打出井来,左会村有个圣人泉,就是他点的。哪个地方有他,老百姓就不受欺负。所以老百姓喜欢他,日本鬼子怕他。那些杀人不眨眼的洋鬼子,只要碰上他就吃败仗。人们都说他是日本鬼子的克星。”挑夫说起圣人可来了情绪,似乎也多少感染了母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